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八十二章 巫舞 文 / 戰靈子

    ps:巫舞,巫師在祭祀活動中的舞蹈,雜以卜筮、巫詞、咒語以及歌舞等手段製造神秘、靈驗等氣氛,從而達到溝通人神之間的「聯繫」,尤以舞蹈為重要的手段。泛指伴隨巫術儀式而進行的各類舞蹈。

    在香港夜晚的一個舞廳內,一個穿著雪白的大v領低胸吊帶露背高開叉薄紗長裙,年約二十多歲身材嬌小的濃妝艷抹的絕色美女從舞池中回到座位上,一邊小口的喝著紅酒,一邊抱怨道:「香港比起日本來真是差遠了,要不是天照大人要我來找機會接近公孫歸一,我天宇受賣命才不來這裡,更不會跳這種比神樂差遠了的下賤凡人的舞蹈。當時我一定要讓公孫歸一拜倒在我這連天津眾神也讚不絕口的巫舞中的絕品神樂之下,乖乖做我的裙下之臣。」

    一、巫舞

    巫舞,巫師在祭祀活動中的舞蹈,雜以卜筮、巫詞、咒語以及歌舞等手段製造神秘、靈驗等氣氛,從而達到溝通人神之間的「聯繫」,尤以舞蹈為重要的手段。泛指伴隨巫術儀式而進行的各類舞蹈。

    《說解字》中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這就是說,巫是以舞來交通人神關係的。現代流行於蒙—古斯通語族系的世界各地少數民族中的薩滿教,其中的巫師稱為薩滿。其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為人治病與卜吉凶等。《書經.伊訓》中也有「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的記敘。這一切都表明巫是跳舞或歌唱來達到「交通人神」的目的。

    巫舞在上古社會多與求雨有關,凡求雨必呼巫來舞,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多有記載。專門有一種求雨的舞叫「舞雩」。在《周禮.春官》的註疏中載:「若國大旱率巫而舞雩。」這種舞也要手執牛尾。求雨以後,如果天不降雨,就要把巫放在火裡燒,甲骨有「烄」字,就是指焚巫。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

    傳說始於伊耆氏時代的蠟祭,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祇的祭典。蠟祭的神有八位。有神農氏、後稷、農夫神、井神、貓虎神、堤神、河道神、百谷神等與農事相關的神靈。蠟祭時,巫穿著黃衣黃冠唱祭歌,跳祭舞。舉行蠟祭的這一天。成為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巫覡穿著綵衣翩翩起舞。祭壇上佈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

    漢代初年巫風仍然很盛,漢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漢高祖曾令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為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時跳靈星舞。舞者為童男十六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漢代春旱求雨,祭共工,小兒舞8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7丈赤龍。秋旱求雨。祭少昊,鰥者舞9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六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

    《晉書》記載,晉時有人看到越地兩個女巫(章丹、陳珠)的法事活動,不僅兩人都有美色,服飾艷麗,而且舞步輕盈,模仿靈鬼的音容笑貌,舞袖翩翻,技巧很高。南朝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也工於巫舞,常在宮中聚集眾女巫擊鼓歌舞,名為祀神,事實上已是娛人的工具了。

    巫舞的作用主要是分為兩種:一種是請神靈,一種是驅鬼妖。驅鬼妖的舞,基本上保留著集體狩獵的那種武的形式;請神靈的舞,則編排出崇敬,禮貌等比較的形式。這種區分使人類舞蹈的本質也產生了分化和變化。人類的舞蹈從這裡開始,走向舞蹈藝術的發展道路,而不再是單純的集體狩獵勞動。但是,就巫舞的作用和本質來說,巫舞和現代舞蹈藝術的概念是不同的,巫舞只是和超自然的,無形的神靈通話的語言。

    因此在巫舞中,有「神遊舞」、「請神舞」、「送神舞」、「娛神舞」、「逐鬼舞」等種類。巫舞又分「降神舞」、「世襲舞」兩大類,有多種表演形式,如,紙錢舞、神劍舞、花舞、扇舞、鈴舞等。

    二、神樂

    神樂是一種源於古代氏族社會祭祀活動的祭祀舞蹈,是奉獻給神靈,使之安慰的藝術。它起源於日本古代的「巖戶神話」,歷史悠久,長傳於世。這個神話便是《古事記》、《日本書紀》、《古語拾遺》等記載的素盞明尊和他的姐姐天照大神爭奪高天原統治權,天照大神躲進石屋之中,使得天下一片漆黑。八百萬神齊聚高天原,商議由「天宇受賣命」女神起舞。「天宇受賣命」不辱使命,她好生打扮起來,用籐蘿蔓束袖,用葛籐當假髮,手持竹葉,敞胸露乳,腰帶一直拖到陰部,在反扣的大桶上踏步歌舞,把大桶踏得「通通」作響。而八百萬神在一旁齊聲哄笑。天照大神在巖屋中感到奇怪,心想:外面怎麼這樣熱鬧呵?於是好奇地走出巖屋,想一看究竟。她剛一出門,就被「大手力男神」抓住雙手,並用注連繩套在她的背後,使她不得回去。從此天下光復。這便是神樂的起源。

    (一)分類

    1、御神樂

    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把專門在宮廷內侍所上演的神樂稱為御神樂(宮廷神樂)。御神樂在形成過程中,從民間某些神社吸收了神樂內容。至今,御神樂依然於每年12月中旬在宮廷上演。屆時,在笛子、古琴的伴奏下,由「人長」(演出神樂的舞頭)帶領,唱神歌。跳巫舞。

    2、裡神樂

    御神樂之外,還有裡神樂,即各地的民間神樂。神樂與各地的風俗信仰結合。發生種種變化,從而產生了風格不同的地方神樂,即裡神樂。而名之為「巫女神樂」、「出雲神樂」、「湯立神樂」、「獅子神樂」的,就是裡神樂的不同流派。據統計,日本還流傳著大大小小三千種裡神樂。其種類包括:

    種類包括

    (1)巫女神樂

    巫女神樂起源於前述之「巖戶神話」。這一則神話,

    在日本既是神樂的起源,也被大部分學者認定為日本戲劇的發端。實際上。跳舞的「天宇受賣命」(天鈿女命),可以看做是一名巫女。同時,天照大神復出。使得天下重又獲得光明。很久以來,也被看做是鎮魂、復活的神事。流傳至今的「高千歲夜神樂」應該是巫女神樂流派的神樂,或者說高千穗夜神樂與巖戶開神話以及巫女舞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2)出雲流派

    出雲流派的神樂,以「素盞鳴尊」神「驅逐八歧大蛇」的神話為中心。出雲神樂或稱「采物神樂」。「采物」。簡言之即是演出者手中需要持有道具。據日本專家說。出雲流派的神樂,最初神職人員或巫女手持各種道具如楊桐木枝、幣束、劍、弓矢、杖、長刀及鈴等,並變換著道具而起舞。後來,舞者人數由一人變成數人,戴上各種神靈、惡靈、鬼怪的面具,表現神靈驅除惡鬼的情節,從而變成帶有戲劇意味的神樂。也就是說,神樂從單純的請神儀式。逐漸向戲劇性假面神樂發展。

    (3)伊勢神樂

    伊勢神樂也稱為「湯立神樂」,因為這種神樂主要在霜月中舉行。所以也叫「霜月神樂」。「湯立神樂」的主要特點是在「神座」旁放置大鍋,鍋中盛滿清水,燒至沸騰。先是,巫女將湯奉獻給迎請而來的神,當湯得到神的氣息之後,巫女再用竹枝沾水,灑向四周,以祓除不祥以及各種災害,以保萬民安全、五穀豐登。

    (4)獅子神樂

    獅子神樂分為兩類:

    a、山伏神樂

    其一為「山伏神樂」、「番樂」。山伏,是指那些在山中修行的和尚或修驗道的修驗者。在橫跨青森、巖手兩縣的地域以及秋田、山形縣的山裡,舊歷十一月中下旬直到二月中旬,在兩個半多月的時間中,山伏們戴著獅子頭到各家各戶去舞獅,以感謝神所賜新谷,驅除惡魔,並祈息災延命,還以人家客廳為舞台,演出古老風格的能以及狂言,人們稱之為「山伏神樂」。山伏神樂又叫獅子舞、權現舞、回轉神樂、過路神樂,某些地方的「法印神樂」、巖手縣的「早池峰神樂」也屬於山伏神樂。

    b、太神樂

    第二類獅子神樂是「太神樂」,也作「大神樂」,又名「代神樂」。「代」是「代參」的省略語,也是代參的意思。伊勢神宮在日本的三重縣,熱田神宮在名古屋市,這兩個神宮在日本神道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也佔有極為神聖的地位。從前,由於交通不利,人們去伊勢神宮、熱田神宮參拜是很不容易的事,伊勢地方、熱田地方的神樂團體直接到各個家去,他們帶去神靈的旨意並為人們祓除不祥,而憑借之物就是獅子,人們對他們的敬意也就是對伊勢神宮的參拜,故謂之「代」。換句話說,獅子頭也可以看做是神宮的使者。

    大神樂的演出以獅子舞為主,此外還有「放下藝」。放下藝,指日本中世至近世在街頭表演的各種演出技藝,演員稱為「放下師」。放下的節目,一般來說有如下數種:耍傘、手球、籠與球、獻燈、劍三番叟魁曲等,耍弄珠、刀、斗笠、茶碗等小道具,有的還有「狂言」與「萬歲」(兩個人演出,走家串戶,獻上祝福的歌與舞)的演出。根據這些演出小分隊的來源地,而分為「伊勢派」和「尾張派」,來自伊勢地方的為「伊勢派」,而來自名古屋的稱為「尾張派」或「熱田派」。古代日本可以稱之為「稻作之國」。日本人視稻米為神賜。為此,以祈盼水稻豐收為目的的稻作祭禮明、演出藝術非常豐富,如田游、田植踴、田植神事、田樂等,可以統稱為田樂藝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