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九十三章 巫蠱之術和蠱術﹙一﹚ 文 / 戰靈子

    ps:巫蠱(wugu)是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敵的巫術。起源於遠古,包括詛咒、射偶人(偶人厭勝)和毒蠱等。詛咒在原始社會已很盛行,古人認為以言語詛咒能使仇敵個人或敵國受到禍害。

    一、巫蠱

    巫蠱(wugu)是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敵的巫術。起源於遠古,包括詛咒、射偶人(偶人厭勝)和毒蠱等。詛咒在原始社會已很盛行,古人認為以言語詛咒能使仇敵個人或敵國受到禍害。

    蠱,即蠱惑。蠱之古音通鬼,(《說》:「臬桀死之鬼亦為蠱。」)又通詛,是一種詛咒之術。所謂「巫蠱」,即巫鬼之術或巫詛(咒)之術也。《漢書》謂巫蠱起自胡巫。巫蠱之術,其源實來自匈奴民族所信之薩滿巫術。(薩滿,女真語,指巫師巫術。《三朝北盟會編》:「珊蠻(薩滿)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變通如神。」其來源則甚古老,為北狄、東胡(通古斯)民族所普遍信仰。)

    巫蠱之術的具體方法,就是以桐木製作小偶人,上面寫上被詛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後施以魔法和詛咒,將其埋放到被詛咒者的住處或近旁。行此術者相信,經過這樣的魔法,被詛咒者的靈魂就可以被控制或攝取。

    二、蠱術

    蠱術是中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為一種以神秘方式配製巫化了的毒物並操縱它,進而咒詛害人的毒藥。是古代信仰民俗。屬於黑巫術的一種,盛行於部落型態的傳統社會之中。它的形態主要表現為4種:毒蟲蠱,動物蠱、植物蠱和物品蠱。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色變,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字學上的蠱有多種涵義,主要的一種涵義作腹中蟲解,從蟲,從皿。皿是一種用器盛飯的飯盒、飯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飲料的用器都是;蟲字象徵好幾隻蟲腹中蟲就是人的肚子裡侵入了很多蟲。也就是中了蟲食的毒一種自外入內的毒。眾多的蟲侵入人的腸胃發生了蠹蝕的作用就叫做蠱,又叫中蠱。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傳說中製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蠍、晰蠍等放進同一器物內,使其互相嚙食、殘殺,最後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蠱的種類極多,影響較大的有蛇蠱、犬蠱、貓鬼蠱、蠍蠱、蛤蟆蠱、蟲蠱、飛蠱等。雖然蠱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來。蠱就被認為是能飛游、變幻、發光,像鬼怪一樣來去無蹤的神秘之物。造蠱者可用法術遙控蠱蟲給施術對像帶來各種疾病甚至將其害死。

    1、十二種類

    蠱之種類有十二種

    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情花蠱。

    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1﹚癲蠱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2﹚疳蠱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3﹚泥鰍蠱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4﹚石頭蠱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5﹚篾片蠱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6﹚金蠶蠱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

    據說,篾片蠱害人,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凶狠,儼如癲子。

    ﹙7﹚蛇蠱

    蛇蠱又分幾種:

    陰蛇蠱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臉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

    ,加上頹腫等,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疼,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裡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8﹚犬蠱

    犬蠱:晉干寶《搜神記》部陽趙壽,有犬蠱,時陳半詣壽,忽有大黃犬六七群出吠早。後余伯婦與壽婦食,吐血幾死。

    ﹙9﹚公雞蠱

    公雞蠱:流行於滇中某些民族地區據說中此蠱者,體內疼痛如雞啄。

    ﹙10﹚騾蠱

    騾蠱:這也是以症狀測定的蠱,據說中此蠱者,疼起來就像騾子。

    ﹙11﹚虱子蠱

    虱子蠱:吃著虱子蠱的人全身奇癢,用手一抓便到處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來。

    ﹙12﹚姑蠱

    姑蠱:(水蠱)晉干寶《搜神記》: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肉中。《詩》所謂『為鬼為域,則不可測『也,今俗謂之沒毒。先儒以為男女同川1而俗,淫女為主,亂氣所生也。蜮不僅傷人,也傷魂。《楚辭『大招》云:『魂乎無南,蜮傷躬只。『馬王堆漢代帛畫下部水中小蟲,或為蜮蠱,故亦畫白犬以鎮『水蠱『。

    2、蝶蛤蠱和蜘蛛盎

    陶潛《續搜神記》:判縣有一家事蠱,人咬其食飲,無不吐血死。人下食,一雙蜈蚣長丈餘於盤中走出。

    蜘蛛盎據晉人《靈鬼記》述秦孝王楊俊病重時,通過口中含銀而變色知道受了蠱毒,但一時不能明白是中了什麼毒。至死後,帝及皇后發現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經過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蠱毒。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3、情蠱

    情蠱:苗族特有的情蠱又名情花蠱,是苗族女孩子特有的,用「心血」加「蠱」練成,每日以心血餵養,十年得一情蠱,此情蠱可下在飯菜中,也可下在服飾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蠱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每月情蠱會發作一次,那種感覺應該是撕心的。中了情蠱的人如果不吃解藥的話,在情蠱發作的時候,大多數人忍受不住痛苦,自殺了。

    據說古老的苗族人擅長用蠱。蠱是指將上百種毒物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殘殺,最後活下來的就是蠱。而最毒的蠱叫情蠱,中蠱之人一想到自己心愛的人蠱就會啃噬他的心,讓他心痛。只有見到心愛之人,疼痛才會停止。相傳他們的女子會在愛人的身上下蠱美其名曰為情蠱。一但男方再與第二個女人有性行為,就會爆斃而死,當然那女子也不會獨活。『情蠱『只有下蠱的女方可解,但『情蠱『一解,解蠱者(女方)就不可以再有第二個男人了,不然也會爆斃而死。

    《蠱經》,生在苗家,哪有不懂養蠱的,她的眼看著那一頁,古蠱經記載:「巫蠱中有一種情蠱。此蠱乃是花蠱的一種,以九十九個負心人的血肉培植,三月開花,極其艷麗,此時如以養蠱人的心血相觸,即成情蠱。中蠱者不得思**,否則心痛難忍,每思一次,心痛更甚,九十九日後,心痛至死。蠱者必是個用情至深的人,同時要以命飼蠱,蠱方能成,故此蠱世間罕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