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祗 文 / 戰靈子

    ps:據民間傳說,地只就是,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人物。

    玉皇上帝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都得管,屬下有管理學務的昌帝君,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管理地方的有東嶽大帝、青山王、城隍爺、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管理陰間的有酆都大帝和十殿閻王,而玉皇上帝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據民間傳說,地只就是,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人物。

    玉皇上帝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都得管,屬下有管理學務的昌帝君,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管理地方的有東嶽大帝、青山王、城隍爺、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管理陰間的有酆都大帝和十殿閻王,而玉皇上帝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1、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又稱「酆都北陰大帝」,是道教陰府地獄的最高神靈。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較早,《山海經》中即有鬼國的記載。稱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問東北叫鬼門。為萬鬼出入的地方,門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鬱壘,主閱領萬鬼。《太平經》中亦有陰府召人靈魂考人魂魄的說法,曰:「大陰法曹,計所承負。除算減年。算盡之後,召地陰神,並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晉葛洪《枕中書》亦云:「張衡楊雲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其實葛洪在《元始上真眾仙記》中還記載了「五方鬼帝」,地祗諸神-意境人間之道教——意境人間之道教。

    稱: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塚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為張衡楊雲,治羅酆山。後來梁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和《真誥》中將「酆都大帝」描繪得就較為系統了,《真靈位業圖》神階第七位即為酆都北陰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真誥》中說: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宮。是為六天。第一宮名明紂絕陰天宮,第二宮名豪煞諒事宗天宮,第三宮名晨耐犯武城天宮,第四宮名恬昭罪氣天宮,第五宮名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宮名敢司連宛屢天宮。傳說一般人初死後都要以第一宮受事,而聖賢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宮受事,認為人生在世應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結果。上述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的羅酆山,這種說法一直延續到唐末五代。

    2、灶神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界」、「灶界老爺」、「東廚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間信仰極為昔遍,自漢代以來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十分虔誠。

    傳說,灶神的最早信仰是與灶的自然屬性分不開的,而灶的自然屬性則是用火燒煮食物,因此火神炎帝祝融自然而然地成了灶神的總領。據《周禮》曰:「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神也。祀以為灶神。」又據《淮南子.時則訓》曰:「炎帝作火,死而為灶。」

    或說祀灶是報「先炊」之德。《儀禮.物牲饋食禮》云:「屍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鄭玄注曰:「爨者,老婦之祭。」孔穎達疏曰:「老婦,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為主持灶以發揮其功能的老婦人。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有相當的地位,比漁獵耕戰輕的炊事即自老婦來主持,她們執掌著食品的分配大權。由此可見,祭老婦人,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母祖分食的遺跡。

    道教稱灶君為「崑崙老母」或「雲種火老母」、「種火老母元君」。其實據道經記載,灶神因時因地因職而有別。

    《灶王經》云:「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神君,地廚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婦神君,灶子灶孫神君,灶家姊妹媳婦眷屬神君,灶下炊濤神女,運火左右將軍,進火神母,游火童子,天帝嬌男,地常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其中「五方五帝灶君」為專門的灶君,「五方游奕灶君」為閒散灶君,「灶子灶孫神君」為家族灶君,「炊濤神女、運火將軍、進火神母、游火童子」為灶之衙門,各司其職,連煙囪也有童子存在,保護正常工作。

    灶神之職先是主管一家的伙食,以後變為操掌一家禍福的保護神。據洪邁《夷堅乙志.秀州司錄廳》記載,一鬼入廚,灶神喝問何干,鬼答逍閒,灶神叱曰:「不得作過!」鬼雲不敢。又《夷堅丁志.楊氏灶神》記載,楊氏子不肖,為父所逐,棲身於一破屋中。某夜,一虎闖入,危及楊氏子,楊氏灶神遂驅之,楊氏子轉危為安。後來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將其視為玉皇大帝的使者,令其常住人家,監察善惡,錄人功過,定期上報。如葛洪《抱朴子.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上報日期或雲農曆每月三十日上報,或每月初一半夜,或雲臘月廿三,或雲臘月廿四,或雲每逢庚申日。宋代以後,大都認為是臘月廿三,人們怕灶神報奏不妥而遭殃,故祀灶之日(臘月廿三)用粘糖糊封灶神的嘴,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祭灶風俗。

    3、土地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或土地爺,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現象存在。

    土地神源於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漢應昭《風俗通史.祀典》引《孝緯經

    》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清翟灝《通惜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時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帶有自然屬性。

    4、行神

    行神,即路神,又稱「祖神」。因其與人們日常生括密切相關而被祀奉,為「五祀」之一,諸侯稱為「國行。」唐孔穎達疏曰:「國行者,謂行神在國門外之西。」至於所祭路神為誰,歷來說法不一。

    《軒轅本紀》稱為黃帝元妃螺祖。顏師古拄《漢書》說是黃帝之子。《風俗通義》卻認為是共工之子修。古人認為外出祭行神可保路譴平安,道吸收民眾這一信仰,將其納入神系,奉為指引人們路譴的保護神。

    5、瘟神

    瘟神又稱五瘟使者,簡稱五瘟神。其信仰源於古人對瘟疫的恐懼,《素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傳說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帝開皇(公元五百八十一——六百零一年)十一年(五百九十六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業。現天陣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可以說地只就是掌握神州地脈,為維持神州九天結界運行提供力量的不可缺少的一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