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屍變 文 / 戰靈子

    ps:1、養屍地

    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殭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殭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1、養屍地

    民間有關「養屍地」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養屍地」,就是指埋葬在該地的屍體不會自然腐壞,天長日久後即變成殭屍的那種地方。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而且《子不語》還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這在我國歷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均有許多這類「養屍地」和殭屍等相關的傳奇記載。

    按照永安本地民間傳統的葬理說法,選擇陰宅風水講求的是龍脈「穴氣」,簡而言之就是葬穴的地氣。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風水先生的手抄辨龍秘笈中,有關「養屍地」的記載比比皆是。諸如「死牛肚穴」、「狗腦殼穴」、「木硬槍頭」、「破面曲」、「土不成土」等山形脈相,均是形成主養屍的兇惡之地。秘笈中有首「辨陰宅美訣」曰:「天機難識更難精。仔細尋龍認星辰。發脈抽心穴秀嫩,藏風避殺紫茜叢。欲知骨石黃金色,動靜陰陽分合明。此是陰墳尊貴格。留為後代作真傳。」在諸如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葬書》、管輅的《地理指蒙》、楊筠松的《三龍經》等許多葬理辨龍經書和民間傳說中,均認為「養屍地」在喪葬風水中是最為恐怖、危險和忌諱的墓地。遺體誤葬在「養屍地」後,人體肌肉及內臟器官等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毛髮、牙齒、指甲等還會繼續生長。屍體因奪日月之光汲取天地山川精華,部分身體機能恢復生機,有如死魄轉活便會幻變成殭屍,四處遊蕩吸人的精血為生。

    2、拾骨

    拾骨季節多在清明、重陽、冬至前後進行。也有人擇吉日拾骨。拾骨前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是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根據永安舊時從事「土工」職業的老人描述,一些葬在「養屍地」的棺材在很多年之後打開「撿骨」時。裡面的屍體仍然面色溫潤如生、衣被服飾色艷似新,有的還滿頭青絲長及膝蓋,肌肉皮膚還有彈性。雙手持續生長的手指甲捲曲起來,牙齒也因過長而暴突在嘴唇外面——這就是所謂的青面獠牙。由於墳墓中的棺材裡。既沒有足夠的氧氣也見不到陽光。所以這些年深月久卻完好如初的屍體通常顯得皮膚發青或發白。因此,有關人類學專家認為:「沒有腐爛的屍體就是殭屍」。

    永安貢川等地就曾廣泛流傳一則有關「養屍地」鬧鬼的故事:清代,有一孕婦因難產而死亡。家人悲痛之餘,草草將其下葬。一日,某人行至鄉間路旁小飯店。店家一把拉住他高聲索要欠債,告稱曰:其妻在店中賒欠飯錢已多年,舊債未還又添新債!兩人拉扯爭執起來,某回應說其妻已死多年。何來欠錢?最後,店家要求他躲在店中簾後等候。果然不久。有一婦人持碗自稱某某妻又來賒欠。某見婦人容貌長相確實是結髮之妻,便悄悄尾隨而行。山路蜿蜒幽深待至其妻葬地前時,又見一小兒奔跑前來相迎並欲一同進入墓室。某情急之下,大呼妻名。只見其妻撲通仰面倒地頓時已無氣息,小兒跪地喊娘放聲痛哭。某始知小兒為難產遺腹子是也!

    3、二次葬俗

    據考古發現,我國仰韶化時期就有二次葬俗。「二次葬」,也是永安客家民系最普遍採用的葬俗。本地舊習是「入土為安,厚葬為孝」。古人認為人之血肉屬於人間,必須待其腐朽之後再作正式埋葬,死者靈魂才能脫離屍身進入陰間後投胎轉世。在一般情況下人的屍體埋葬在泥土裡很快就會腐爛掉。這是因為人體是由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鉀鈣等組成的。屍體在土中經**細菌破壞後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氣體揮發掉,剩餘物質也因各種化合物的脫離而腐爛,最後只剩下一堆白骨。「養屍地」,它的土質相當陰寒,土色呈黑。如果是炙陽干地,則只會讓屍體變為乾屍,因此懂得風水之人一般用地靈測其方位,或者簡單地手指的觸覺甚至乾脆用舌尖嘗試泥土來判斷。屍體只要埋入「養屍地」,由於土地膠質粘性和酸鹼度極不平衡,閉氣性能良好極不適應有機物的生長。因此,棺木不會滋生蟻蟲、細菌等,屍體埋入後即使百年甚至上千年,屍身肌肉毛髮等也不會腐壞。

    4、殭屍

    永安「土工」遇到「養屍地」中的殭屍,墓主給付的工錢須加倍。在處理時,都要讓屍體置於棺外讓其充分氧化。還不時用口將烈酒噴灑周邊以驅除惡臭,然後在油紙陽傘下用成卷粗紙(草紙)將分解屍體手腳黏附的腐肉一塊一塊擦去。最後將基本弄乾淨的骨骸,先放髖骨、尾椎骨,接著把骶骨、腰椎、胸椎依次豎著往上排列,再接著用幾根帶竹芯的線把所有的脊椎骨串起來以免散亂。然後,再把腳趾骨、脛骨、腿骨和手指骨、橈骨、尺骨等依次放入,再把頭顱放在最上面。如此,整副骨架就清清楚楚地分段壘放裝入了小小的「黃金甕」。屍體內臟部分則劈碎棺木,生火將內臟、衣帽、穢紙等物一併焚燒。當濃濃的黑煙從青翠的山林像巨大的柱子一樣高高昇起來。油脂撲鼻的惡臭連鳥獸都避之猶恐不及!

    「革」時期,永安羅坊公社也曾發掘過一具「養屍地」的殭屍。在做本地民間葬俗社會田野調查時,當時的公社幹部某某告稱:當時。該公社後山有一處古墓。周邊農民經常前來燒香祭拜,被鄉幹部斥之亂搞「封建迷信」。於是,叫來武裝基幹民兵和下鄉知青,一干人馬揮鋤頭舞棍棒幹勁沖天地將墳墓搗毀,並把棺木掘出強行撬開。只見棺內一具女屍兩頰溫潤擦著鮮紅的胭脂,白生生的青面獠牙暴突在外,衣冠等飾物完好如新。從繡花罩被下露出修長的雙腿。腳上尖細的趾甲長短不齊地穿透三寸金蓮。大家驚呼

    呼嚇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來,還是農民將屍體回葬,並燒了好些紙錢。如今講起來。尚心有餘悸令人後怕。

    5、古屍

    中國古屍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對象,據史料記載:「一九七二年,我國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辛追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她死於公元前一百八十六年。時年約五十歲。辛追遺體從墓葬中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等尚有彈性。」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我們永安不可能有類似西漢馬王堆這樣著名的古屍,但研究地方喪葬習俗化亦是一個重要課題。根據《中國古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將古屍分為:乾屍(分為人工、自然兩大亞型)、屍蠟、鞣屍(又稱軟屍)濕屍四種。永安貢川的清代古屍經初步觀察他的主要特徵即:屍體外形完整,皮膚有脂蠟樣物質。體表油膩富有彈性,毛髮保存牢固。手腳關節組織柔軟,整屍已經形成屍蠟;同時墓室環境潮濕溫潤,棺木密封完好,空氣隔絕封閉良好。因此,應屬於屍蠟類型。

    6、屍變

    屍變是指死屍受了某些外間因素而突然復活,但這復活的死屍已失了人性,只是一具沒意識的行屍。這種說法在民間比較盛行,故此清代學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誌異》中的第三篇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屍變的故事。

    所謂屍變,乃是人處於生死之間的過渡期時,也就是佛教中所稱作的『中陰身』的階段,受到了某種外力的作用,共有十八種外力,導致十八種屍變。例如無月的夜裡,陰性的貓恰巧在這一時間跳躍過屍體的心臟部位,就會導致詐屍,民間有許多這方面的實例。還有一些只是在特定的區域內出現,比如說走屍,就只在湘西一帶出現,那是用源於苗家的一種草藥,塗於中陰身的屍體口鼻處,便可在夜間繼續如常人般的行走,但不能夠說話和思維,而且能乖乖的聽從趕屍人的指揮。

    屍變通常發生在雷電交加的時候,這可能因雷電刺激起死屍體內,還未完全散去的靜電所致,於是那死屍便像通了電一樣,在毫無意識下活動起來。

    還有一種原因是貓或狗從屍體旁經過,也會導致屍變的發生.貓狗身上的靜電刺激了屍體的陰極。

    據說屍變有十八種:殭屍,血屍,蔭屍,肉屍,皮屍,玉屍,行屍,詐屍,汗屍,毛屍,走屍,醒屍,甲屍,石屍,斗屍,菜屍,綿屍和木屍.最凶狠:殭屍和血屍;怨氣最大:蔭屍和斗屍;最善良:肉屍和醒屍。

    屍變的風水

    八煞黃泉

    八煞黃泉又稱八路黃泉它的形式也是二十四格,即八卦每格再分出三格,其中十二格標有字樣。二十四向之中,四正是子、午、卯、酉四支,四支左右分別是天干;四隅是乾、坤、艮、巽四卦,屬後天八卦方位;四卦分別的地支。黃泉煞的占法是說四卦與它相鄰的兩天一干之間的關係。術決有:「庚丁坤上是黃泉,乙丙須防巽水見,甲癸向中休見艮,辛壬水路怕當乾」。其中,庚丁與坤相鄰,每兩干與其所夾的卦屬相剋關係。四隅在術說中稱為四墓,揚筠松《青囊奧旨》中說:「辰戌丑未為亢牛婁鬼之宿應焉,故古人以四墓為金龍」。亢牛婁鬼之宿正是四隅所在,所以,這一層也稱八干之墓殺。這是四隅在占術中特殊地位的表現,與早期地盤中的天地人鬼四門的含義相同。四隅要求一定的方位配合,並不是任何方位都能與四隅配合得吉的,八干墓殺就是規定。四隅有八干宜忌,故稱八煞。這八個方位的地下有黃泉,是惡方所在,所以稱八煞黃泉。(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