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太極和無極 文 / 戰靈子

    端木商會總部,端木鳳、紅天嬌、精靈族公主蘭絲、黑精靈族公主艾米拉、龍族公主明如玉也抓緊時機向我請教我剛傳給她們的太極和無極心法。1、太極的含義關於太極的含義,有以下幾種解釋:(1)元氣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這種觀點在兩漢較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大極。(2)虛無本體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韓康伯註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3)大衍之數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像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據《黃氏逸書考》本)崔憬對大衍之數的論述及其太極說,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大極,並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此種觀點,在易學哲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為宋易將漢易的宇宙生成論轉為本體論提供了方法。(4)陰陽混合以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後,對太極的解釋分為三大流派。a、以邵雍為代表,以數說大極。指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以一分而為奇偶解釋太極生兩儀。並認為在人則「心為大極」,在天地則「道為太極。」b、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太極圖說解》)「太極者,其理也。"(《周易本義·系辭上》)太極乃天地萬事萬物之理的總和,而在具體的事物中也有太極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朱子語類》)c、以張載「一物而兩體,其大極之謂與?」為代表,認為無有陰陽,其合一則變化莫測,其對立則相互推移,以此說明太極乃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王夫之闡發張載的學說,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斷言太極和兩儀是體用關係,非父子關係。並認為太極為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以「太和之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5)一陰一陽太極也指:「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正是對太極的解釋。那麼何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並且不斷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關聯。天道,地道大家根據科學已經證明並且好理解。關鍵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決定了行為,態度。講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規律。學會控制情緒,如不生惡念,不怕惡念。探求正確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努力。2、無極「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游》,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經》中亦提到「無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說有天地之前就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無」。宇宙大爆炸前沒有天與地之分,宇宙大爆炸之後才有天與地之分。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這是第一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雖知道潔白,卻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復到不可窮盡的真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以後道門人士,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游》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門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一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與道合一,道門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