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建立豪門

正文 第二十六章 文化熏陶 文 / 鳳三九

    靈鳳的父親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母親也認不了太多的字,並且說話粗俗,動不動就罵人。按說,這樣的家庭給她是沒有什麼文化的熏陶的。

    可是靈鳳認為,她的文化的熏陶是來源於母親的。

    還記得大概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家讀書人搬家的時候,在扔得滿屋的廢紙片堆裡,她撿到一本小書,書頁都變黃了,還缺了幾頁,打開看,字是繁體的,豎行排列的,字基本不認識,

    只認得「白蛇」兩個字,就拿回來,讓二姐看。

    二姐說,那是「白蛇傳」

    母親讓二姐讀給自己聽。

    二姐也有很多字不認識。

    於是,出現了這樣有趣的畫面。

    每天晚上,煤油燈下,二姐讀一句,母親聽一句,遇到不認識的字,二姐就用「什麼」代替,母親以前看過老戲《白蛇傳》的,就用猜的方法,把字補起來。

    補一次,二姐就重新再念一遍。對照繁體字,大致猜,用了十幾天,居

    然把一本《白蛇傳》的劇本讀完了。靈鳳還記得大致的情節。

    那應該是老劇本。

    有兩條蛇,一青,一白。青雄白雌。青蛇最初調戲白蛇,要與她成親,白蛇不允,雙蛇鬥法,最後白蛇戰勝青蛇,青蛇甘願化為侍女,姐妹相稱,而後下山。

    之後又遇到許仙,許仙對於白蛇好像也並沒有後來的電視演的那樣深情款款的。

    長大以後,電影舞台開放了,不再只是上演樣板戲了,京劇《白蛇傳》靈鳳也看過了,再後來,靈鳳看的電視劇和京劇應該都不是這個劇本,這個劇本中的青蛇和白蛇不像後來的那麼可愛,改動的劇本,人性成分多一些,原劇本應該含動物性要多一些。

    靈鳳現在明白,一個故事,人們總是把人物越寫越符合人們心中的願望,越寫越完美的。

    上世她只覺得,那歌詞,詩句化,很是優美。

    秋冬季撕棉花,是要持續很久的。

    每隔五到七天,就會從地裡摘一大堆炸裂開來,成熟的棉桃回來,家裡就會有一大堆棉花要撕。

    母親又開始給大家講故事了。這次是《白蛇傳》。

    靈鳳注意到,母親並沒有嚴格按照那舊劇本來講,因為,靈鳳記得很清楚,舊劇本說青蛇是雄的,白蛇是雌的,而母親卻說,青蛇是公的,白蛇是母的。

    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當時二姐念劇本的時候,靈鳳插著問話,「雄的雌的是什麼意思?」

    二姐翻了白眼:「雄是男的,雌是女的。」

    母親說「雄是公的,雌是母的!」

    「那峨眉山上雲霧繚繞,最是深山出精妖,有一條白蛇在那裡修煉了一千五百年,吸收天地精華,採集日月靈氣,後來修煉成了女身。

    白蛇來到湖邊,照一照自己成型的女身,正感歎,風流窈窕,千嬌百媚。

    忽然,草叢裡竄出了一條青蛇,這青蛇原是個公的,看見白蛇,起了調戲之意:『好一個花容月貌的漂亮的蛇精,快快來,與我做一對快活的夫妻』。

    白蛇怒目圓睜。大聲呵斥,『哪裡來的大膽妖孽?竟敢調戲於我!看我不收了你去!』

    於是開始做法,一時雲天霧地,一公一母,一青一白兩蛇在山中湖畔呼風喚雨,千般鬥法,大打出手。

    最後,白蛇打敗了青蛇,青蛇倒地跪拜白蛇:『只說是小娘子花容月貌,不成想卻原來法力高強,我小青願化為貼身侍女,成日價為了你鋪床疊被,疊被鋪床。』

    、、、、、、、、、、、、、

    過了一天,又開始講《白狀元祭塔》

    白蛇的兒子長大了,這個蛇精和凡人生出來的兒子就是聰明。他從小就沒有母親,後來長大了,有人告訴他,他的母親被壓在雷鋒塔下,他就發奮讀書,考上狀元,皇帝金殿召見白狀元,白狀元說:「沒有別的要求,就想到雷峰塔祭奠母親,感謝她的養育之恩」

    那許仕林到了雷峰塔,撲地跪倒在地,哀哭不已。

    「見此塔不由人雙淚落定,

    怎不叫兒我痛在心懷。

    哭一聲老娘親不能相見,

    仕林我跪倒在娘親塔前。「

    、、、、、、、、、、、

    「聽說是小孩兒前來祭奠,

    不由我一陣陣淚灑胸前,

    我這裡向前來用目觀看,

    又只見小姣兒倒在塔前。」

    白蛇見了兒子,長的是一表人才啊,心裡高興而又心酸。

    我兒坐在一旁,聽為娘將受苦之事,說與我兒知道。

    未開言不由人珠淚雙流,

    叫一聲仕林兒細聽從頭:

    黑風仙他本是為娘道友,

    勸為娘勤修煉自有出頭。

    峨眉山同修道千年已久,

    悔不該貪紅塵始下山頭。

    在西湖遇兒父定下終身,

    借雨傘結絲羅我把他贅。

    都只為端午日同飲雄黃,

    是為娘現真身嚇死兒父。

    為娘我為彌補自身過錯,

    為娘的盜靈芝費煞心謀。

    兒父金山燒香又被蠱惑,

    那禿驢用計謀誆騙娘親。

    那法海他那裡早已算就,

    現神通用法術欲把娘收。

    實指望遇兒父天長地久,

    實指望遇兒父到老白頭。

    又誰知兒的父讒言聽就,

    聽信了那法海一片奸謀。

    為娘的我也曾水內職鬥,

    為娘的悔不該水漫山頭。

    到後來與兒父斷橋又會,

    為娘的與兒父再轉杭州。

    為娘的產我兒只得滿月,

    狠心父將為娘就塔內押收!

    但願得兒夫妻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我的兒呵……

    但願得兒夫妻到老百頭。

    切莫學兒的父心如禽獸,

    切莫學兒的父無義無情!

    靈鳳驚奇於母親的記憶力和改編的能力了。

    靈鳳聽母親講故事,她自己投入感情最多的,應該是《梁山伯與祝英台》

    母親講得最精彩是「十八相送」,和以後改編的也是不太一樣的。

    祝英台多方暗示,梁山伯木訥不開竅。是靈鳳最喜歡聽的。

    那祝英台學滿三年,就要回去了。

    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

    「三載同窗情似海,

    山伯難捨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

    又向錢塘道上來。」

    那祝英台走到河邊,看見前面有兩隻鵝,祝英台說道:

    「眼前只見有條河,河裡游著兩隻鵝,公的只顧前面走,母的在後叫哥哥。」

    梁山伯不懂了,說:「未曾看見鵝開口,哪有母鵝叫哥哥?」

    祝英台說:「你沒見母鵝對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哥是個呆頭鵝!」

    梁山伯不高興了:「既然我是呆頭鵝,從此莫叫我梁兄哥!」

    祝英台看梁山伯生了氣,急忙又哄好了他。

    來到了獨木橋邊,祝英台唱「眼前一座獨木橋,我心又慌來膽又小。」

    梁山伯急忙說:「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英台又提醒:「梁兄哥,我倆好一比,牛郎織女過鵲橋。」

    轉眼來到觀音堂,祝英台唱:「觀音廟,觀音堂,送子觀音坐台上,觀音大師來做媒,我與梁兄把堂拜。」

    梁山伯就嗔怪道:「我與賢弟都是男子漢,怎扮男女來把堂拜?走,走,走吧!」

    祝英台又唱:「離了古廟往前走,眼前過來一頭牛。牧童騎在牛背上,唱起山歌解煩憂。」

    梁山伯唱:「對牛彈琴牛怎懂?」

    祝英台唱:「梁兄哥,你比那牛還笨三分!」

    靈鳳十分驚訝母親的記憶力,母親講故事,基本是在背詩句唱詞,竟然背的那麼流暢。

    小時候,因為母親的古話,靈鳳每次都會熬夜撕棉花。同時在這中間也受到裡一些古典文化的,才子佳人文化的熏陶。

    靈鳳很多時候在猜想母親,嫁給父親,母親是心有不甘的吧!

    要不然,為什麼她成天那麼大的火氣!

    靈鳳還覺得,母親除了強悍和別人不一樣,她內心對於才子佳人的浪漫的想法,也是大多數農村婦女不具備的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