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四世三公

正文 第三零九章 規劃發展 文 / 120笑話

    袁常、典韋、於禁、呂布、八健將,五千騎兵,以及呂布的八百陷陣營、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兵,啟程前往鄴城。

    袁常、典韋、呂布率領騎兵先回,於禁和八健將在後面率領步兵。

    在回去的路上,袁常就已經想過,如果當時他沒有出現的話,袁紹也不會中了公孫瓚決漳河這個計謀。因為,曹操的人馬已經出現在鄴城外,如果當時袁常沒出手,出手的就是曹操的人馬。同時,袁常也見識過了虎豹騎的威力,不得不說,確實是一支強悍的騎兵,難怪能夠在歷史上留名。

    四日時間,袁常、典韋和呂布三人就回到南皮,袁常也顧不得休息,當即將所有人喚到府中議事。

    到場的文有:郭嘉、蔡邕;武有:趙雲、典韋、韓恂、呂布、葉孤城、西門吹雪、陸小鳳、花滿樓和司空摘星;大匠:馬鈞、歐南寶。

    論人才,袁常麾下已經算是濟濟一堂了。當然,呂布不是袁常的下屬,只能算是聯合。

    「各位,我有一個好消息,同時也是一個壞消息告訴大家。從今往後,渤海郡將不受冀州管轄,我們將不用再聽命於渤海郡的任命。當然,往後如果渤海郡有戰事,冀州也不會給我們任何幫助,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渤海郡的**自主,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這就要靠我們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努力發展。渤海郡是迎刃而上,還是在發展中滅亡,就看大家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出困境,創造一個輝煌的歷史,不枉我們這短暫的百年人生!」

    袁常慷慨激昂的說了一通,感覺自我良好,若是放到前世的政府,那也是一個極好的領導。可惜,他的話才說完,卻是看到眾人沒有絲毫反應,好似聽不懂袁常的話。

    似乎看到袁常鬱悶的表情,還是趙雲善解人意,解釋到:「主公,軍師在之前已經告訴我們會有這樣的局面,所以,我們已經有心理準備了。」

    袁常這才明白眾人為何沒有那麼大的反應,所以,幽怨的瞟了郭嘉一眼。

    「咳咳!」

    郭嘉受不了袁常的眼神,連忙站出來說道:「主公,屬下已經預料到這種局面。故此,已經做出一些準備。經過之前一戰,我們與公孫瓚已經結仇,雖然公孫瓚的目標是冀州,我們卻是不得不防。故此,屬下讓趙郡尉在渤海郡內募兵。渤海郡轄下十九縣,除卻治所南皮,每縣預定募兵三千人,南皮縣徵兵一萬人。」

    「哈哈,軍師做事我放心。」

    見到袁常的臉色變回來,郭嘉這才鬆了一口氣,以後還是不要搶主公的台詞,不然又要被記掛了,幸好郭嘉早有準備。

    「趙郡尉,如今募兵的情況如何。」

    趙雲拱手行禮,臉色不是很好看,皺眉說道:「主公,冀州的向來不缺糧,因此,極少有百姓會去當兵從而減少家中負擔。因此,據下面報上來的消息,徵兵的情況不是很好,每個縣連一半的條件都沒有完成。南皮還好,因為之前與公孫瓚一戰的原因,倒也有六千人報名,再過些日子,也就能滿足一萬人了。」

    這個時代的百姓之所以當兵,都是為了能活命,不像前世什麼義父、責任的。如果家中糧食少,家裡男子多的話,就會有人去當兵來減少家中負擔。但是,像冀州、徐州、荊州這樣的糧食富庶的地方,百姓基本不缺糧。而兗州、并州、揚州等地則因為地理位置原因,農作物並不是那麼好栽種,產糧很糟糕,大部分的百姓都願意當兵。就如三國之中,每次袁術出征都是十萬的帶兵,就是因為揚州人口多,且徵兵容易,所以袁術才有那麼多的士兵。幽州乃是苦寒之地,大米難以種活,而容易種活的玉米、土豆也還沒流傳進來。所以,幽州同樣不缺兵。

    袁常聽了趙雲的匯報,也皺起眉頭。這年頭徵兵,強征也不是不行,但是,那樣會引起百姓的不滿,民心若是失去,再想得到就很難。就像劉備,在開始的時候,雖然一直戰敗,但是他一直在收買人心,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百姓願意加入他的隊伍。就如他離開新野的時候,十幾萬新野百姓願意離開故土,跟著劉備去新的地方生活。

    收買百姓袁常也會做,但是,那樣所花的時間太長,像劉備,到了五十幾歲才稱帝,作為一名穿越者,若是混得跟劉備一樣糟糕,都可以買塊豆腐撞死了。

    想到這,袁常望向郭嘉道:「軍師,如今渤海郡的賦稅如何?」

    郭嘉對於渤海郡的情況,早就瞭解了十之七八,自是信手拈來,直接說道:「主公,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

    漢初的時候,劉邦定下十五稅一的政策,也就是說十五斤米就要上繳一斤作為賦稅。而到了文景之時,更是寬鬆,改為三十稅一。如此低的賦稅,百姓們種田自然是幹勁十足,種的多,上繳的少,百姓自己的就多,因此,也鑄就了「文景之治」的昌盛。然而,到了漢武帝之時,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國庫開始空虛,漢武帝又改為十五稅一的政策,若非漢武帝后期劉徹自知窮兵黷武,及時改過,估計又是一次農民起義了。

    到了後期,大部分的田地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他們當然希望賦稅越低越好,他們就能賺的更多。

    而王莽篡漢,劉秀光武中興之後,國庫空虛,劉秀將賦稅改為十稅一,這還了得。要知道,田地大部分在世家大族手中,他們怎麼可能忍受這麼高的賦稅。因此,聯合給劉秀施壓,劉秀能夠建立東漢政權,靠的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劉秀不得不改回三十稅一的政策。

    等到了東漢末,桓、靈二帝之時,政局動盪,外戚專權,宦官專權,再加上對西羌持續數十年的戰爭,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將之提升到十五稅一。然而,國庫還是得不到補充,因此,繼續提升賦稅,改為十五稅二。可以說,各種矛盾的出現,加之賦稅的提高,黃巾起義是必然的結果。當然,有的官員為了討好朝廷,將地方的賦稅提高到十稅二三,或者十稅五的情況都有。這樣高的賦稅,百姓如何能夠生存下去?

    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冀州糧食種的多,百姓倒也不會不滿。

    袁常聽了郭嘉的話之後,想了想,直接說道:「軍師,將十五稅二改為三十稅一。這個消息要宣傳到每一個百姓手中,不能讓地方官員隱瞞,一經發現,立斬無赦。」

    「主公,俺就不明白了,這樣百姓不是更不願意當兵了?」

    典韋摸著腦袋,很是疑惑的問到。當然,在場的除了郭嘉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是很明白,蔡邕,也是似懂非懂,明白一點,卻不是完全明白。

    袁常也沒有隱瞞,很乾脆的解釋到:「百姓都是一群純樸的人群,誰對他們不好,他們或許過一段時間就忘了。但是,誰對他們好,他們會記得一輩子,百姓們的要求不多,貪而不知足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官員。如今他們的賦稅是十五稅二,給他們降低賦稅,改成三十稅一,他們就會覺得本太守是好人,更願意讓家中的男兒參軍入伍,報答本太守的恩情。雖然說有些利用了百姓們的善良,但是,卻不得不如此做法。若是渤海郡失去,成為其他勢力的領地,百姓也不會有如此低的賦稅。簡單的說,我們雙方是互惠互利。」

    眾人聞言恍然,這一點蔡邕自然是明白,不過,袁常這樣做法顯然還有其他道理。

    果然,只聽袁常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當大家都在為生活而忙碌的時候,肯定不會有其他念頭,命都保不住,更何談其他?但是,當他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開始有更多的想法了。例如商人,他們賺的錢很多了,可以用錢去買官,當個小官,或者花錢給自己的子孫學習,將來出仕,也能光宗耀祖。百姓們也一樣,家裡已經有那麼多的糧食,不再為糧食擔憂,也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那麼,他們還會願意自己家中男兒一輩子種田嗎?顯然不願意,他們這個年紀去讀書很難,所以,他們就會讓自己家中男兒去當兵,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當個將軍,也能光宗耀祖。基於以上的原因,只要賦稅降低,應徵入伍的壯丁肯定會更多。」

    聽了袁常如此詳細的解釋,眾人頓時茅塞頓開,原來是這樣的原因。蔡邕也是心中感歎,袁常的年紀不過十六,卻能想到這麼多,果然是後生可畏。

    只見郭嘉站出來,一本正經的說道:「主公如此仁義,福澤百姓,此令就由主公親自書寫,將之傳佈渤海十九縣,讓渤海的百姓知道主公威名。」

    袁常神色一滯,瞪了瞪郭嘉。

    郭嘉這傢伙顯然是想看袁常出醜,如今的書寫字體是隸書,繁複無比。而袁常前世寫的都是漢字簡體,是楷書簡化而來。而楷書,更是隸書簡化而來,由此可知,袁常的字跡不堪入目。卻說袁常從未在他人面前展示過自己的字跡,郭嘉又怎麼會知道袁常的字很糟糕呢?

    別忘記了,郭嘉、趙雲、典韋還有韓恂手中可是有袁常的字據,趙雲三人不會想那麼多,郭嘉可是不簡單,自然能夠從字據中推想到袁常的字。被袁常坑了那麼多錢,郭嘉他們心裡當然也不平衡,能夠看到袁常出醜,相信大家都願意。

    「軍師與我有如一體,何分你我,我看就由軍師來題寫便是。」

    袁常咬著牙,一字一句的說道。

    「如此豐功偉績,屬下不敢居功,還是由主公親自題寫。」

    兩人推來推去,大家也都看出什麼,都很鎮定的眼觀鼻、鼻觀眼,主公和軍師博弈,不是他們能夠參與的。

    不過,不是誰都有那種自覺。

    「主公,軍師,你們咋就那麼謙讓,要是都不願意,就讓俺來。」

    典韋才跳出來,立即就招來袁常和郭嘉二人充滿殺氣的眼神,典韋立馬驚得縮到角落,二人的眼神太可怕,比之猛虎還甚。難怪大家都沒有反應,就他一人跳出來,真是作死,典韋很鬱悶的在牆角畫圈圈。

    「哈哈!」

    袁常大笑一聲,也不推辭,乾脆的應下道:「既然軍師這麼說了,我也不謙讓了。不過,現在我們還有要事商議,這個命令的題寫,等之後再來,軍師以為如何?」

    郭嘉狐疑的看向袁常,不過,袁常都答應了,他也就退一步。

    袁常吃了個暗虧,自然心裡不平衡,此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袁常不認為自己是君子,因此,小人報仇一年都晚。想了想,袁常覺得好像很久沒找郭嘉他們斗地主了,今天看來又有樂趣了,嘴角不由得露出一抹奸笑。

    郭嘉也看到袁常的奸笑,心中暗呼不好,不過,他也不怕,就看袁常出什麼招,他都接下了。

    袁常想好報復的方法之後,看向蔡邕道:「蔡院長,小侄有一個要求,還望蔡院長能夠應允。」

    「大人有何要求,老夫能做到的自是應允。」

    如今是在議事,大家都以官職相稱,袁常自是稱呼蔡邕為院長。而袁常自謙稱呼為小侄,蔡邕也不會直稱賢侄,無規矩不成方圓,大家都明白這一點。

    「蔡院長,小侄素來會記性不好,時常忘記一些東西。因此,想要找個人來幫我。昭姬姑娘博學多才,且記性驚人,小侄想請昭姬姑娘做我的秘書,還望蔡院長能夠答應。當然,昭姬姑娘的秘書職位,也是有官品,有俸祿,就按照從七品來算,蔡院長意下如何?」

    歷史上蔡邕家中藏書萬卷,後來在戰火中被毀。而蔡琰,卻是憑借記憶力記住了二、三千卷的內容,這個記憶力顯然是非常驚人的。因此,蔡琰做這個秘書是很適合的。

    正所謂有事秘書干,沒事幹秘書,袁常顯然用心險惡。

    袁常穿越到這個時代,推進社會進步是一個目的,坐擁眾美也是一個目的。他跟蔡琰二人是郎有情、妾有意,將蔡琰放到身邊培養感情,自然不是什麼難事。而且,他對蔡琰的意圖,劉曦和甄姜都知道,他明白劉曦和甄姜心中會吃味,只能等稍後再安慰二女一番。再不濟學習劉大耳滴些眼淚,既然想要左擁右抱,總該付出一些的。

    蔡邕思索了片刻,最後點頭道:「既然大人說了,那老夫自是無不應允。若是小女哪裡做了不好,大人儘管責罰便是!」

    蔡邕是知道袁常的想法,想要提高女性地位。在封建的時代,這樣的想法無疑很瘋狂,但是,蔡邕雖是儒家弟子,卻並不迂腐,因此,反應不是很大,相反,蔡邕很想看看袁常能做到何種地步。因此,蔡邕認為袁常將蔡琰提到秘書職位,並且給予官職,是袁常的第一步。女官並不是沒有,在皇宮之中就有女官,且品級不低,三四品的女官都有。不過,女官只在皇宮之中存在,宮外卻從來沒有女官的說法。袁常若是將蔡琰任命為秘書,想來不會遭到太多人的反對。

    當然,若是蔡邕知道袁常的心思,估計會直接用家中萬卷藏書把袁常給砸死,竟然想禍害他的女兒。不過,幸好蔡邕不知道,等蔡邕知道之後,估計袁常和蔡琰也都生米煮成熟飯了。

    袁常在這裡和郭嘉他們議事之後,還要在府衙跟渤海郡的官員說一聲,在場的是袁常的心腹,渤海郡的屬官才是真正的執行者。至於他們是否會同意,袁常不在乎,反正現在渤海郡完全由他掌控,不同意的就一個字滾。有蔡邕在,袁常不怕渤海郡沒人可用。

    「主公,如今渤海郡既然脫離了冀州的管轄,那麼,如何發展經濟,也是個問題。」

    徵兵的問題解決了,經濟如何發展自然是個問題。郭嘉的才能多在軍略和計謀之上,內政顯然並不是很適合。所以,郭嘉只能提出問題,卻沒有解決的辦法。再加上袁常要降低渤海郡的賦稅,今後渤海郡的經濟將會更加嚴峻。

    當然,經濟問題對於穿越而來的袁常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農業稅只是佔據小部分,如果將來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業稅甚至都可以免除,就如穿越前的那個時代一樣。不過,現在要免除農業稅顯然沒那麼簡單,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商業發展起來,這才是根本。

    目前,袁常還是有資金發展的,省己村那些村民前人劫掠來的金銀財寶無數,足夠用好長一段時間了。然而,如今渤海郡脫離冀州的管轄,每個項目都要用錢。渤海郡官員的俸祿,徵兵的糧餉,還有蔡邕建設學院的資金等等,反正缺錢的地方多。省己村的那些錢,如果真要使用起來,估計不用兩年就會花光了,所以,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