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四世三公

正文 第三五六章 招攬太史慈 文 / 120笑話

    青州,北海郡,營陵城

    自從當日劉備兄弟三人斬殺管亥,解除營陵城被圍的危境,劉備便被孔融好生款待了好些日子。

    而糜竺進入營陵城,見到劉備之後頗為欣喜,認為劉備是個可以投靠的明主,心中已經有了想法。於是,便讓妹妹糜貞多與劉備交往。而事實上,劉備是個三十歲的大叔級別了,糜貞不過十五歲的姑娘,跟劉備又怎麼有話題。奈何糜竺堅持,糜貞只能應付著跟劉備交談,劉備也看出糜貞的不願意,而且劉備也不是急色之人,言行倒是發乎於理,止於理。

    糜竺當日從徐志和劉疤二人口中得知此次圍城是為了對付他糜家,因此,讓手下門客暗中查探,才知道是他的小妾王茹偷聽之後告訴陶謙的管家王生。而繼續查探下去之後,糜竺才知道王茹是王生和陶謙侍女**所生,當下,糜竺便家書一封,休了王茹。至於王生,糜竺卻是打算著取他性命,想要害他糜家人,糜竺可不會客氣。還有陶謙,糜竺同樣不會放過,不過,陶謙是一州刺史,要對付陶謙,就必須從長計議。

    這一日,孔融再次設宴款待劉備,同時也是踐行宴,北海郡各縣士兵已經集結完畢,孔融準備次日便發兵前往徐州救援陶謙。

    「如今曹操攻打徐州,縱兵掠奪,無法無忌,陶恭祖遣使求救,吾身為朝廷大臣,自當制止。」

    劉備聞言,感慨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何辜受此災難!」

    說起來,曹操攻打徐州,也是陶謙自己咎由自取,先跟袁術聯合攻打曹操,奈何隊友太渣,竟然被曹操新收的青州兵給擊敗。如今給了曹操出兵的借口,曹操又豈會放過?劉備說陶謙是個仁人君子,就有些假了,能夠做到鎮守一方的刺史大吏,能有幾個是仁人君子?像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年近四十了,也不過是一郡太守。

    而在劉備的心裡面,其實是非常開心的。

    自從討伐董卓的聯軍解散之後,劉備就一直呆在平原相的位置上,沒有什麼作為。原本公孫瓚和青州黃巾、黑山黃巾聯合攻打冀州的時候,劉備就想摻和,結果公孫瓚他們敗北,劉備的地位也很尷尬。不想,冀州的事情才平息,徐州這邊又有戰事。對於這種事,劉備自然是樂見其成的,否則,劉備又怎麼能趁機崛起呢?

    當然,作為陶謙的好友,孔融倒不覺陶謙有錯,只是認為錯的是曹操。

    聽見劉備這麼說,當下詢問道:「公乃漢室宗親,今曹操殘害百姓,倚強欺弱,何不與融同往救之?」

    劉備心中自然是想去的,不過因為他的兵少,而且又不能讓孔融察覺到他心中的想法,當下便回到:「文舉兄大義,備本不應推辭。奈何備兵微將寡,若是前往徐州救援,怕是反而成為負累,故此難以動身。」

    孔融當即臉色一正,肅然道:「吾之所以往救陶恭祖,雖然有一些友誼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為朝廷大義,不能讓曹操這種人亂了朝廷的綱紀。公乃漢室宗親,豈無仗義之心?兵微將寡非難事,有心便可。」

    好吧,劉備原本就願意去的,孔融都說到這種地步了,劉備又怎麼會拒絕?當下說道:「文舉兄所言甚是,備心中慚愧。既如此,還請文舉兄先行,待備去伯珪兄長處借得三五千軍馬,隨後便來。」

    「公切勿失信!」

    劉備臉色一正,似有慍色道:「文舉兄以為備之為人如何?聖人云:自古皆有死,人無信而不立。備借得軍或者借不得軍,必然親至,若是有違此誓,當不得好死。」

    孔融制止到:「公言重矣,吾非不信公。既如此,吾便不多言,吾與公同飲此杯,待來日破了曹操,便讓陶恭祖設宴款待我等!」

    「同飲!」

    劉備和孔融喝下杯中酒,孔融則看向糜竺道:「子仲,如今我大軍已經集結,又有玄德公同往,曹操必定不能久持,子仲是否先回徐州,將此事告知陶恭祖,具言我等隨後便到?」

    原本如果沒什麼事的話,糜竺在請到救兵之後就返回徐州。但是,因為新鹽的事情,糜竺肯定不能返回徐州。

    「竺替我家大人謝過文舉公和玄德公,奈何竺尚有一事未了,如今怕是暫時無法返回徐州,還請文舉公尋一人前往徐州,將此事告知我家大人。待我從冀州回來,必定於徐州設宴款待二位。」

    「既如此,我便令麾下持書信前往徐州,將此事告知於陶恭祖便是。」

    糜竺聞言,拱手道:「如此,便多謝文舉公了。」

    卻說劉備聽到糜竺要前往冀州,當下說道:「糜別駕,我正好要前往幽州尋伯珪兄借兵,你我正好順路同行。對了,不知糜別駕前往冀州,所為何事?」

    劉備知道糜竺家財億萬,所以也想和糜竺拉好關係。若是有了糜竺億萬家財的幫助,那他不是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就算是組建騎兵隊伍,那也不是難事。就算他對糜貞沒什麼興趣,如果為了他的大業,他自然是願意迎娶糜貞。

    想歷史上,劉備為了獲得跟孫權的聯合,不也是迎娶了孫尚香;後來到了益州,不也是迎娶了劉焉兒子劉瑁的老婆吳莧,劉備之所以娶個**做老婆,還不是因為有相士說吳莧有大富大貴之相。

    在古時候,所謂的大富大貴的面相並不是有錢或者說達官貴人就能稱得上,就連丞相、王公的妻子都不敢說有這樣的面相。一般能夠稱得上大富大貴面相的人,都是皇帝的老婆,最少也是貴妃,甚至於皇后。劉備迎娶吳莧,可見劉備其實卻有稱帝之心,說他被諸葛亮等人逼得稱帝,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再說了,劉備給他的兩個兒子取名「封禪」,其野心已經是昭然若揭。

    糜竺去冀州做什麼,其實也不是什麼太隱秘的事,若是跟他糜家一樣都是經商的,糜竺自然要保密。不過,在宴席上的人,自然沒什麼需要保密,當下說道:「玄德公,竺此去冀州渤海郡,乃是為了新鹽一事。玄德公也知我糜家世代經商,如今這新鹽出現,我自當少不得要去見識一番。」

    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身為一名儒家士子,自然不喜歡經商這樣的話題。不過,劉備和糜竺在那相談,他也不好打斷二人,只能端起酒杯自斟自飲。至於劉備,當初落魄的時候還在賣草鞋,若不是黃巾起義讓他打出點名堂,估計現在還在賣草鞋。因此,跟孔融這種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人不一樣,劉備對於金錢也是很上心。劉備也就是沒錢,所以一直只能讓他的士兵保持在二三千人左右,若是劉備有錢,徵召個一萬、十萬士兵也不是難事。

    不過,對於渤海郡,劉備心中是有一點陰影的。

    當初公孫瓚和黑袍人十幾萬大軍攻打渤海郡,渤海郡只有二萬士兵,結果連續攻打了幾日沒能攻下。雖然說當時公孫瓚和黑袍人趕時間,但是,渤海郡的實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當初關羽和張飛出戰,一個戰平、一個戰敗,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劉備是不想去招惹渤海郡的太守袁常。

    不過,對於新鹽的事,身處冀州平原國的劉備,還是有一點瞭解的。畢竟平原國和渤海郡相距不遠,也就幾十里的路,騎馬幾個時辰也就能到了。

    「糜別駕原來卻是為了新鹽之事,關於這新鹽,備倒是知道不少。」

    劉備和糜竺相互之間都有意結交,自然談的頗為高興。

    「那新鹽傳聞乃是渤海郡太守袁常所發明,此鹽比之貢鹽更勝百倍,潔白細膩有如珍珠粉一般,備有幸嘗過幾次,那味道確實不是以往所用之鹽能夠比的上的。」

    糜竺本就有意前往渤海郡,如今聽了劉備的話,更是心動。不過,劉備要是知道,原本應該屬於他的人,就因為他這一番話,結果導致糜竺成為了袁常的人,也不知道劉備是否會氣得吐血三升。

    「哦,竟有如此神奇之物,看來竺此去渤海郡是對的了。」

    糜竺驚歎一聲,連劉備這樣的人物都覺得新鹽不同凡響,看來是真的如此了。

    卻說席位上另有一人,聽得劉備和糜竺的談話之後,眼睛一亮,待二人停下交談之後,那人連忙端起杯子坐到糜竺身旁問道:「子仲兄,你此番是要去冀州渤海郡?」

    糜竺抬頭一看,原來問話的人是太史慈。

    太史慈殺出重圍,替孔融送信請到劉備來救援,可以說,太史慈是北海郡的大恩人,孔融設宴當然也會宴請太史慈。

    「子義兄說的沒錯,竺正是要前往冀州渤海郡。」

    看到太史慈湊上來,這一桌的糜竺,上首的孔融和劉備都是眼睛一亮,看著太史慈的表情,就像是狼外婆看著小紅帽一般。

    卻說這三人為何如此失態?

    原來,是因為劉備、糜竺和孔融三人都想把太史慈給招到自己麾下。

    太史慈的勇猛,劉備、糜竺和孔融三人都清楚。孔融身為北海郡的太守,好歹也是一方大吏,連一個拿得出手的猛將都沒有,還被人家管亥給圍城多日。原本,孔融還有個武安國,實力還算可以,坐鎮一個北海郡還是綽綽有餘了。只是,虎牢關一戰,武安國被呂布斷了一臂,基本算是廢人了,雖然武安國還能領兵,但是,沒有強悍的實力震懾士兵又怎麼能行?因此,孔融急需找一個猛將來坐鎮北海郡。

    而糜竺,麾下門客過萬,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一點能力的人,像太史慈這種勇猛之士,卻是沒有一個。真正勇猛的人,又怎麼會投到一個商人家中混吃混喝?所以,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糜竺也要找個猛士來保護糜家。糜家的門客雖然都不勇猛,卻也比普通的士兵強一些,若是有太史慈這樣的猛將訓練一番,也足以比得上一支軍隊了。所以,糜竺招納太史慈的想法,絲毫不弱於孔融。

    至於劉備,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有野心的梟雄,立志於天下,更是想要招收無數的謀士和武將。歷史上劉備就經常挖人家的牆角,從公孫瓚開始,一路挖到底,劉備也確實挖到了不少的人。如今碰到太史慈這個無主的猛將,劉備又豈能沒有想法?

    因為有招納太史慈的想法,所以劉備、糜竺和孔融三人看到太史慈,就像餓狗看到肥肉一般。

    不過,身為事件的主要人物,太史慈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如此甚好,某也正要前往冀州渤海郡,卻是可以與子仲兄同路。」

    聽到太史慈要跟自己同路,糜竺心中自然是很高興的。只要多相處一些時間,說不定就有機會把太史慈給招攬到自己麾下。然而,跟糜竺欣喜的心情相反的是劉備,聽到太史慈要前往冀州渤海郡,劉備心中「咯登」一聲,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之前已經說過,劉備對於渤海郡是有陰影的,只要聽到跟渤海郡有關的事,劉備都會很敏感。

    聽到太史慈要前往渤海郡,劉備的腦袋就開始飛速運轉了。

    太史慈是青州東萊郡人,後來避難跑到幽州,以太史慈和冀州的關係,其實也就是路人的關係。按理來說,太史慈和冀州搭不上邊。再說了,太史慈又跟糜竺不一樣,不是經商的,又不是跑到渤海郡去看新鹽,怎麼說也跟冀州沒有關係。如果按照這樣的推算來看,太史慈豈不是去渤海郡投靠袁常?想到這裡,劉備就有些鬱悶了,袁常麾下都已經有這麼多個猛將,如今怎麼還有太史慈去投靠他呢?劉備卻是不想想,他不是一樣輕鬆的得到關羽和張飛兩個猛將,相比於袁常而言,劉備得到關羽和張飛還更輕鬆。至少袁常得到趙雲和典韋等人還費了一些勁。

    不過,太史慈要去渤海郡投靠袁常,也只是劉備自己的推想,事實到底是什麼,劉備也不知道。因此,劉備心底裡還是有一些期望的。當然,劉備也不好意思直接開口詢問,如果太心急,反而不美。

    幸好,比劉備著急的人還是有的。

    聽到太史慈要前往渤海郡,孔融就有些著急了,連忙問道:「子義,你前往渤海郡是要做什麼嗎?如果只是小事,我可以派人幫你去傳達。」

    「大人,不用了,我答應別人要親自去渤海郡一趟,不得假手他人,多謝大人的好意了。」

    太史慈拱了拱手向孔融稱謝,卻並沒有說出自己去渤海郡是為了什麼。

    因此,劉備、孔融和糜竺三人心中都還有一點希望,認為太史慈只是去渤海郡一趟,並沒有說要去投靠袁常。

    其實,正如劉備推想的一樣,太史慈還真的是要去渤海郡投靠袁常。

    卻說太史慈和袁紹按理來說沒有絲毫關係,太史慈又怎麼會投靠袁常呢?說起來,這件事還是跟成是非有點關係的。

    成是非在天池學習金剛不壞神功,當然,這個時代的金剛不壞神功並沒有天下第一里面那麼強悍。而所謂的金剛不壞神功,其實就更硬氣功差不多,用天池水浸泡,然後再到冰洞裡用天池中產生的冰中火灼燒,以冰火兩種相反的屬性,強化身體的硬度,達到比常人更加強悍的身體。當成是非覺得自己鍛煉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從天池離開,其實,成是非只要再鍛煉一些時間,就更更加強悍,實力足可以比得上趙雲、典韋他們這種地步,可惜,當成是非從天池離開之後,再去鍛煉就沒有效果。因此,如今成是非的實力,也就跟太史慈這等武將的實力差不多了。

    話說成是非本就是地痞混混,從天池離開後,就又有些手癢了,結果就跑去扒了一些錢,其實也不多。剛好,太史慈當時正在巡邏,碰到了成是非,追了幾條街,兩人打了一場,不分勝負,然後各自離開。成是非這傢伙也有脾氣,跟太史慈硬槓上,每次都在太史慈眼皮底下犯案,二人又打了幾場,一來二去的,兩個人竟然打出了友誼。

    太史慈實力強悍,卻淪落到在幽州邊境巡邏。按理來說邊境戰爭多,以太史慈的實力,怎麼都能混個一官半職,可惜,太史慈卻被人嫉妒打壓,不能上戰場獲得戰功。因此,太史慈在幽州過的並不順心。

    成是非一聽,當即就跟太史慈去渤海郡找袁常,能夠混個好的出身。原本的歷史上,太史慈是收到同郡劉繇的來信,去揚州投靠劉繇的。而如今,劉繇確實也寄信給太史慈了,但是,太史慈先答應成是非去渤海郡走一趟,只能回信給劉繇說去不了。至於成是非,這傢伙還沒有玩夠,想要先玩一段時間,讓太史慈先去渤海郡,成是非隨後再去渤海郡找袁常效命。

    「子仲兄,既然你要前往渤海郡,某先回家一趟將此間事告知母親。待某從東萊郡事了,再追上你們一同前往渤海郡。」

    等宴會結束之後,太史慈跟糜竺交代一聲,便各自散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