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四世三公

正文 第三七零章 各顯神通 文 / 120笑話

    典韋急吼吼的拍馬馳騁而出,卻並沒有什麼太出色的表現。典韋的箭術也就中等,命中率有,畢竟典韋年輕的時候在山林打獵,一手命中率極高的箭術是必須有的。不過,典韋的射箭卻是很狂暴,十箭都射中靶心,同時,也將十個靶子都射得四分五裂。這廝騎在馬上咧嘴大笑,卻不知袁常在場上跳腳罵娘。

    「洪飛這廝真是敗家,不知道這些靶子也是要用錢打造的嘛!」

    對於袁常的話,眾人除了無語已經無力反駁了。不過,典韋的勇力還是很讓人驚歎的。能夠箭箭射中靶心,同時還把靶子射得四分五裂,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典副郡尉好箭術,某來領教!」

    張遼大喝一聲,拍馬而出,挽弓搭箭,片刻的功夫,張遼的十箭已經射出,也同樣是箭箭射中靶心。目前為止四個人上場,全都十箭射中靶心。也就是說這十人都得到了十分。圍觀的百姓們都極其驚歎,沒想到小小一個渤海郡竟然有如此多的猛將,箭術都如此高超,若非前來觀看渤海郡的閱兵儀式,怕是還真不到渤海郡竟然有如此強悍的實力。

    在場的將領可以說是分成三撥,一撥是袁常的人馬,為趙雲、典韋、韓恂、於禁四人。當然,袁常麾下還有葉孤城、西門吹雪等人。但是,葉孤城五人算起來並不屬於武將,只是俠客這一類人,俠客跟武將有不同的區別。

    武將和俠客都有武力,這一點相同。然而,武將的武力更傾向於戰場殺敵。只要能符合殺敵的武藝,武將們基本都有涉獵。就如御馬、箭術、統兵等等,就算天賦差,也有那一點的能力;而俠客的武力,更傾向於對戰。簡單的說就是pk。俠客中自然也有殺手這一類人,不過,這一類人畢竟是少數的。在pk的時候,同等實力的武將和俠客相比,武將會稍弱一些;然而,在戰場的時候。武將的實力卻又比同等實力的俠客會高一些。戰場和pk的舞台就像是一個buff,給雙方都增加一些屬性。

    因此,閱兵儀式的項目並不適合於葉孤城五人,所以他們才沒有上場。要是讓眾人知道,站在袁常身後如同尋常護衛一般的葉孤城和西門吹雪二人。有著趙雲、典韋這般實力,估計都會驚呆了。

    除了袁常一方,還有呂布一方。呂布一方的人數是最多的,呂布加上八健將就有九個人,也可以說是實力最強的一番。只要八健將配合,幫助呂布奪得第一不是問題。不過,呂布何等驕傲的人,自然不屑於做這種事。再說了。戰場無父子,大家現在都是對手,他們也不會違背道義。做什麼小動作。

    最後一方就是獨自一人的太史慈,太史慈明面上是糜竺的護衛,其實是個自由身份,而且是準備投靠袁常,也算是半個袁常的麾下。

    張遼射箭過後,出場的是高順。

    高順的統兵能力極強。武藝方面略遜一籌,箭術也差了一點。因此。高順是出場的五人之中,第一個沒有十箭全中的。雖然前面四人十箭全中看似很簡單。其實並不簡單。人家能十箭全中那是有實力,高順也不會因此有什麼不服的心裡,畢竟自家人明白自家事。所以,在漏了一箭之後,高順還是依然神色平淡。

    八健將都知道高順的性子,也沒有去安慰他,沒有必要,因為高順不會在意這些。

    高順之後出場的是袁常一方的於禁,於禁跟高順一樣,也只射中了九箭,同樣,於禁也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緊接著,郝萌、成廉,魏續、宋憲、侯成等八健將的成員紛紛上場,八健將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長。曹性擅射,其他七人並不擅長。因此,除了張遼能十箭全中之外,高順射中九箭,郝萌、成廉五人則只射中了八箭。

    別看他們只射中了八箭,好像成績就很差,其實並不是這樣算。

    首先,這次射箭是騎在戰馬上,必須在移動中射出,這樣難度就提高了許多;其次,射箭的弓還不是通常士兵們常用的二石弓,難度更添一份;最後,還有著時間的限制。這一點,也是極其的重要。因為考慮到時間的問題,心理上只要有頂點的偏差,就會讓箭矢落空。能夠射中八箭,在軍中當個將領都是沒有問題的。依照這次射箭的難度,能夠射中五箭的人,在軍中都能當個伯長,六箭都尉,七箭校尉。八箭之上,就看上位者的決定,這些絕對都是箭術上的人才了。

    當袁常一方的典韋、韓恂、於禁,還有呂布一方的八健將射完之後,場中只剩下趙雲、呂布和太史慈三人。

    歷史上,趙雲、呂布和太史慈三人的箭術都是極其有名的。

    就說太史慈,歷史上投效孫策。當時劉表的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侵略孫策的地盤。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當時劉磐引兵入侵江東,在城下挑釁。而太史慈在城上挽弓搭箭,射中劉磐頭盔,若非避免孫策和劉表交戰,估計太史慈都一箭射死劉磐了。要知道,當時劉磐所站的位置距離城上有四百步,已經超出射箭的範圍。不僅如此,太史慈跟隨孫策討伐麻保賊的時候,有一個賊人在城樓上辱罵孫策,手撐著城牆上的柱子,十分囂張。太史慈二話不說,一箭射向城樓,箭矢貫穿那賊人的手腕,並且牢牢釘在城樓柱子上。由此可見,太史慈的箭法犀利。

    至於呂布,轅門射戟已經足以說明,無須多言;而趙雲,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要除去諸葛亮,卻被趙雲接走。趙雲為了威嚇前來剷除諸葛亮的丁奉和徐盛。一箭射中船篷上的繩索,船篷落水,丁奉和徐盛二人也被嚇破了膽。要知道趙雲當時是在船上射箭,船在水上晃動,要射中難度是何等之大。再加上船篷的繩索細小。趙雲卻能夠射中,箭法高明也不用詳細說明了。

    當然,除了袁常一人知道趙雲、呂布和太史慈三人的箭法犀利之外,其他將領還有百姓們自然是不知道的。

    而場地中央已經射過箭的十幾名將領,都很期待三人的表現。

    「某東萊太史慈,獻醜了!」

    太史慈對著眾人拱手大喝一聲。躍上戰馬。只見戰馬奔跑幾步,太史慈便抽手抓起三支箭,拉弓張弦,三支箭猶如流星一般破空而出,在眾人的注視下。三支箭同時命中靶心。曹性的箭法不錯,卻也沒有太史慈這般信手拈來,由此可見,太史慈的箭法是遠超曹性的。這還不算完,太史慈射完三箭,又抓起三支箭,隨手放出,又是三箭射中靶心。

    或許百姓們不知道一次射三箭的難度。但是,在場的將領們,卻是深知其中的難度。

    一次射三支箭並不是說力道越大越好。相反,因為三支箭所對著的靶子的方向不同,距離不同,手指捏住弓弦的力道也因此不同。只要有絲毫的偏差,無論是力道過大或是過小,箭矢都會偏離靶子。射一次三箭所耗費的精神。比一箭一箭射出耗費的要更大。曹性當時射三箭還是在最後一次射出,而太史慈卻是連著射了兩次。不用言語說明,高下立判。

    眾將領本以為連射兩次三箭已經是太史慈的極限了。沒想到,太史慈接下來的舉動卻是讓他們震驚了。

    「這、這…這是真的嗎?伏義,你告訴我,是不是我看錯了?」

    就連一向淡定的張遼,看到太史慈的舉動,都有些錯愕不已。連忙向身旁的高順詢問,等到高順一巴掌拍在他的腦袋上,張遼才確信太史慈的舉動是真實的,並非是他看花眼了。

    「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今日才知道,世間竟然還有如此箭技,早知如此,我等便不要上場獻醜了。」

    高順淡淡的說了一句,神情依然平淡,也沒有因為太史慈的表現而感到沮喪。

    「哈哈,伏義果然還是如此,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動搖。」張遼大笑著說了一聲,先前的震驚也因為高順的淡然對待而平復。張遼也明白,自己不是這方面的天才,那就沒必要想太多,還不如多花費點精神用在其他方面。

    「好你個伏義,剛才那一下如此用力,莫不是在報復我上次偷喝你酒的事情。當時你說了揭過此事,原來還一直記在心裡。」

    張遼突然想到剛才的事,怒視著高順。

    「咳咳…」

    高順尷尬的乾咳兩聲,連忙把臉轉開,專注的盯著場地中央。張遼見高順如此無賴,也就只能鬱悶的繼續觀看太史慈的結果。

    話說,太史慈究竟做了什麼會讓張遼他們震驚?

    原來,太史慈先前兩次已經射出了六箭,還剩下四支箭,而這一次,太史慈竟然一口氣把剩下的四支箭都搭在弦上。別看四支箭比三支箭只是多了一支,但是,其中的難度卻是成倍的增長,射出的箭越多,所需要的力道就越精妙,技巧也就更高。這也是為什麼能夠射出三箭的曹性會讓張遼他們感慨,而能射出四支箭的太史慈則讓人震驚。

    卻說太史慈的四支箭還沒射出,怎麼就能說太史慈能射出四支箭?

    在如此場合,敢做出這樣舉動的人,沒有點實力,又豈會出來獻醜?太史慈身上散發的氣勢,絕對有著強大的實力,因此,張遼他們才敢斷言太史慈能夠射中這四支箭。

    歷史上,箭法驚人之輩極多,然而能射出九箭的卻沒幾個。后羿是神話故事裡面傳聞,年代久遠並沒有確實證據。而在歷史上,有些許證據證明的,只有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能射出九箭。歷史上之所以沒有記載,因為勝利者是劉邦,劉邦當然不可能去宣傳項羽的強大。因此,項羽的箭法才會被掩埋在歷史的真相之中。

    「咻!」「咻!」「咻!」「咻!」

    四支箭矢宛如四道劃破天際的閃電,在眾人驚歎、懷疑、期待的目光之下,朝著剩下的四個箭靶的靶心疾射而去。

    「咄!」「咄!」「咄!」「咄!」

    沒有懸念的。四支箭都命中了箭靶的靶心,仍然在搖晃的箭羽,似乎在訴說著事實發生的真相。

    「哇,真是神乎其技,此生能見到如此箭法。已經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這位猛將是何人,我要當他的親兵,向他學習箭技!」

    圍觀的百姓們在從震驚中清醒過來之後,頓時議論紛紛。今天的閱兵儀式,實在是給了他們太多的震撼,可以說。他們在此之前的震撼,或許都沒有今天閱兵儀式上所感受的多。回去之後,今天的見聞也能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八健將之中以箭法聞名的曹性,在看到太史慈的箭法,也深深的震撼了。他能夠一次射出三箭。已經做到十次有八次能夠都命中目標。因此,曹性已經在向著一次四箭衝擊了,可是,曹性已經練了一年之久,卻遲遲未能領悟到一弓四箭的精髓,不要說射中靶心,四箭能夠射到靶子上都不錯了。所以,在看到太史慈能夠做到一弓四箭之後。曹性當即就起了學習的念頭,就算拜太史慈為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太史慈雖然比他年輕,但是在箭法上卻是強他許多。正所謂達者為師,曹性為了學習更強的箭法,不會因為太史慈年輕而倚老賣老。

    「子義兄好箭法,雲佩服矣!」

    等到太史慈回來,趙雲拱手贊到。太史慈如此一個猛將卻跑到渤海郡來,而且還偽裝成糜竺的護衛。不要說袁常明白,就連滿腦子肌肉的典韋有隱約知道太史慈的念頭。更何況趙雲比典韋聰明。更是清楚。因此,趙雲也特意結交於太史慈。畢竟很有可能大家會成為同僚。

    「子龍兄謬讚,某知子龍兄箭法定然更強於某,還望子龍兄不吝賜教!」

    太史慈卻是沒有因為趙雲的稱讚而洋洋自得,他從趙雲的臉上看出了趙雲的自信,顯然,趙雲也是能做到他這等地步。或許,趙雲還能做到更強的地步。因此,太史慈的心中,也是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見識到。

    「如子義兄所願!」

    趙雲也沒有推辭,他確實可以做到太史慈的地步。人家都這樣說了,趙雲當然不會矯情的說自己弱,那樣反而顯得太假了。作為武將,他們更喜歡更直爽性格的人交往,有什麼就說什麼,沒必要遮遮掩掩的。

    卻說趙雲只是剛上馬,便是抬手一箭,眾人還沒反應過來,便看到箭矢已經插在箭靶的中心,頓時讓眾人都驚呆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趙雲剛上馬,連身子都還沒坐穩,就那麼隨意的一箭,從這裡就能看出趙雲強烈的自信,以及精湛的箭法。

    「袁太守,麾下果然是人才濟濟,真是令我等羨慕不已!」

    崔道在袁常一邊,羨慕的說道。雖然趙雲還沒有展示箭術,不過,剛才那隨手一箭,只要有點眼力的人,都能看的出來趙雲的強悍。就從這一點從容的姿態,趙雲已經超過先前的眾位將領。不過,趙雲的箭法究竟是否超越先前的人,就要看趙雲能否射出四箭乃至更多。不然的話,趙雲若是僅有這份姿態,卻還是比不過先前的幾人。

    不過,趙雲能有如此姿態,想來是可以做到的,就看趙雲稍後的表現。

    聽了崔道的話,袁常臉上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歷史上趙雲的戰績何等彪悍,長阪坡七進七出,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趙雲卻是常年擔任諸葛亮的護衛。就算了六七十的時候,還能上陣殺敵,趙雲的彪悍,沒有人可以懷疑。

    「崔太守,你們安平郡崔家存在了數百年,人才更是濟濟一堂,小小的一個渤海郡如何能與崔氏一族相提並論呢!」

    崔家存在的時間都基本上漢朝的時間一樣久了,這麼多年了,誰知道他們家族之中是否有什麼厲害的人物。正是因為家族的強大,使得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都在大家族的掌控之下。若非後來武則天手腕驚人,將大家族滅去大部分,這些大家族也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就算是李世民這等雄主,也不敢對大家族動手,偏偏武則天一個女人卻是動手了。不得不說,女人凶狠起來的時候,男人還真要自愧不如啊!

    且說回正文,不說高台上的眾位太守、長史何等羨慕袁常的麾下。卻說趙雲射出了第一箭之後,戰馬又奔跑了數步,然後,趙雲又有了動作。

    只見趙雲從戰馬上的箭囊抽出四箭,顯而易見,趙雲要展示一弓四箭的絕技了!

    「咻、咻、咻、咻!」

    四支箭疾嘯著衝了出去,而後,便看到四支箭的箭羽在靶子上搖晃,搖頭穩穩的紮在靶心之上。顯然,趙雲的箭法已經穩穩的超過了先前的所有人,沒有人會去質疑。即使跟趙雲一樣射出四箭的太史慈,都自愧不如。

    「哦,天哪,趙郡尉這是要做什麼?」

    「難道?不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能做到這一步,難道趙郡尉能夠做到。」

    「趙郡尉請收下我們吧,我們要當你的親兵!」

    那麼,趙雲究竟做了什麼,會引得眾人如此驚呼?預知後事,請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