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青銅甲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 封土建國 文 / 江浩淼

    如何才能夠證明你一直都在前行!?方法也許很簡單,那就是你是否感覺到眼前充滿了迷茫.這是因為只有前行的腳步才有機會體會到對未知的迷茫,而這種迷茫則是前行者從心底湧出的感知。也正是有了迷茫,才會有探知後的喜悅。前行的步伐,在期待中不知不覺向前延伸。

    舉步不前的那些人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在大踏步地前進,所以也就從來都不會感覺到迷茫。原地踏步會讓你對周圍的環境瞭如指掌,試問從何而來的迷茫呢?

    正當繞過山丘且滿腹疑問的人們到處尋找他們想要的那個答案之時,一支早已等候多時的秦疇騎部隊突然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司馬靳服從大帥的指令,和他的五千秦騎兵精銳並未率軍投入突擊斷谷行動。先期到達此會合地點,並且一直守候在路邊等待著那個此生注定要出現的人。

    武安君白起讓司馬靳脫離戰場,趕往指定地點原地等候。至於等誰又或者是隨後做什麼,身為戰區總指揮官的白起並未提前告知。只說若是那人出現之際,就是正式接管疇騎營的指揮之時。

    呂子聽完司馬靳的匯報,回頭看看王翦,這才說道:「大帥有沒有說過假如那個人沒有出現的話,司馬將軍該怎麼辦?」

    以司馬靳的想法,此時的前線正缺人手。而對於此時的白起而言,司馬靳所部可是秦軍的五千精銳力量!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趙軍,秦軍此戰能否堅持到最後都很難說。如此局面,大帥還將這支部隊抽調到外圍來使用,由此便知隨後的作戰任務絕不輕鬆。

    而那些所謂的名垂青史,在司馬靳看來並不重要。但他始終信任武安君白起,只要是武安君說出來的話就值得信任!不管隨後前來會合的那人是誰,絕對是此戰最關鍵的所在。

    司馬靳此前並不知道大帥讓他等待的那人是呂將軍,見是老熟人也就沒了先前的那些拘謹。此時聽到大將軍詢問,連忙表示大帥的命令之中的確附帶有第二條的命令。

    假如那個人在日落前仍沒有出現,五千疇騎將正式返回並重新歸入秦軍序列。

    得知附帶的命令果然不出所料,呂子並未因誰把誰瞧低了而感覺懊惱。他知道不管自己是否願意主動離開中軍,白起都會隨後下發這道命令的。

    武安君離開丹水河防區進入上黨戰區,他並沒有象趙括那樣把部隊全都拉進來投入總決戰。呂子所部兩萬兵馬全都留在原地,只帶走了司馬靳的五千疇騎。

    面對敵眾我寡的態勢,白起是要給自己準備退路的。此刻的秦軍可不像趙軍,不管這仗怎麼打都可以朝四面八方撤。畢竟在趙軍之中夾雜有大量的諸侯國部隊,他們只要不是往秦國方向撤,隨後就會遇到從撤退方向趕來的接應。

    秦軍方面就不同了,趙軍一旦形成合圍之勢就會面臨往什麼方向突圍的問題。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咱們看看趙括軍的動向就會一目瞭然。

    趙括一進入上黨就給全軍下發作戰命令,讓他的主力軍團大部朝上黨地區的西南方向實施穿插作戰。為保證此撒網佈局成功,甚至還嚴令其軍團避免與秦軍發生大規模衝突。

    趙括為什麼要往上黨的西南方派出主力而不是其它方向呢?翻開當時的戰國地圖,事實的真相便會隨之出現!

    自周武王替代殷商鑄九鼎管理中原以來,獎勵功臣分封天下。得到封地的部族接管土地建立諸侯國,導致隨後出現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封土建國的諸侯時代的來臨,也被後人稱之為是封建時期的初始階段。

    因為不是中央集權制管理天下,也就導致這種分封制的管理手段必然會有某些弊端存在。在周天子強勢的時候尚能制約住這些諸侯耍心眼,並且遇到不服氣的諸侯,還可直接下令其他諸侯起兵討逆。

    再好的管理機制也是有其時效性的,若是一成不變就會被被管理者找出其中的漏洞並加以利用。當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戎狄所滅,同時也就預示著周天下的大廈將傾。

    失去強大約束力的諸侯開始蠢蠢欲動,並在無法再起到威懾力的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提出領土要求。但凡有封地,必然會存在良田和貧瘠之地。

    春秋時期發展起來的諸侯以不滿自己的封地為借口,開始打附近小國的土地並最終據為己有。從那個時候起,為爭奪土地的大小戰爭不斷,割地獻城往來更替極其頻繁。城中的居民也許今天才辦理完居民身份證,興許明天又要再度申請登記新戶口。

    等到春秋五霸的時代臨近尾聲,早已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那些唯利是圖的諸侯如何能帶出好臣民!?破壞規矩無視周天子的惡果隨之而來,有些失去權勢的諸侯隨即被他們的家臣滅族並替代之。

    昔日五霸其中之一的強國晉都未倖免,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三家聯手廢掉了諸侯晉靜公。也就是被歷史上稱之為三家分晉的典故,隨後戰國七雄粉墨登場。

    這個時期的周王朝早已是名存實亡,而周赦王躲在一個叫洛邑的小地方苟延殘喘。那些曾經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紛紛被滅國,現在也已經所剩無幾了。

    此時的勢力範圍已經可以這樣劃分,咱們且以周都城洛邑為中心來說明。洛邑的東方是諸侯齊國和有拱衛京師之責的諸侯魏國,而洛邑的南方基本上都屬於諸侯楚國的封地。燕國的封地則是在洛邑的東北方向,與趙國和齊國臨界。

    此時的華夏大地的西部基本是秦的天下,而洛邑的北方則是趙國的天下。秦趙兩國的封地在中原的西北方交界,而那個有拱衛京師之責的韓國就夾在兩個諸侯國的中間,其中也包括魏國的一部分封地。

    由此就可以看出趙括為何會關注上黨地區的西南,這是因為秦國的地界就在上黨地區的西南方向。假如戰場失利的秦軍想要撤出上黨戰區,那麼秦軍所選擇的撤退方向必然會向西南方向突圍。

    趙括的戰略意圖可是要為趙國打出至少二十年的和平而來,所以派重兵徹底封殺秦軍的退路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