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152章 萬政之先,土改(上) 文 / 獨孤冷者

    「**,我們仔細研究與討論過,你提出的土改方案雖然前景極好,但卻是不可能成功,你如果執意要這樣做,勢必逼反轄區的地主階級,甚至可能遭致兵亂,剛剛建立起來的華政府很可能很快就會垮掉。」在華政府辦公大樓,劉坤一一臉嚴肅地對**說道。

    「難度在哪?」**倒是鎮定,面色平和地問道。

    「你提出土地均分,以家庭為單位並按照實際人口數量進行土地改革,設想是極好的,但你這是在強奪整個地主階級的田產,我華府轄區的所有地主都不會同意。我們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國人最為看重的東西。你要將地主們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按照實際人口數量進行均分,地主們會跟你拚命的。」劉坤一滿臉嚴肅,用一種一場嚴肅的告誡語氣對**正色而言。

    「我知道難度很大,我也知道全天下的地主都會反對,所以我才將你和張聯桂任命為農業部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以主持土改的進行。土地是百姓根本,如果連基本的土地問題都不解決,華政府何以穩固根基?土地問題,是我華政府上台執政之後需要解決的首個問題。所以,土地改革,必須實行,而且是必須馬上實行。」

    「你這是在自掘墳墓!」劉坤一皺起眉頭,直接撂下這麼一句話。

    **對著一旁的原廣西巡撫張聯桂揚了揚頭,道:「張聯桂張大人,我聽說你從政經驗相當豐富,從縣令到巡撫,幾乎是把大清朝的地方主官一級不落地做了一遍。想來應該是個能吏,對於土改這件事,你怎麼看啊?」

    張聯桂,字丹叔,江蘇揚州府人,乃是一名能吏。現年已經56歲的張聯桂,已經把清朝的地方主官(正印)除了總督外一級不拉的做了個遍。而且,張聯桂為官勤能且清正,頗受百姓愛戴。

    原廣西巡撫張聯桂看了看劉坤一,而後又看了看**這個新主子,猶豫須臾,而後開口道:「倒不是完全不行,只要有人帶頭,應該還是可行的。不過,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少爺想過沒有。」

    「什麼問題?」

    「即使是被分到了土地,缺少務農工具的農民們又如何順利地進行農事生產呢?畢竟,佃戶們大抵都很窮,他們中的很多人,連一把鋤頭都沒有。」張聯桂正色說道。

    「我已經下令鋼鐵廠趕製兩千萬套農具。這兩千萬套農具,一個月內便能夠被生產出來。」**正言道。

    「兩千萬套?」張聯桂當即瞪大雙眼。都說張家產業生產能力驚人,不過這也太驚人了吧!

    「我早就說過,我張家乃是國內最先進生產力之代表,生產能力無比強大,這也是我們張家執政的資本。生產工具,你們要多少,我就能提供多少。如果你們覺得兩千萬套農具不夠,我可以讓旗下工廠再速產一批。另外,已經有一批前朝舊吏主動交出了共計145萬畝的田產。」**繼續說道。

    聽到這,劉坤一和張聯桂互相對視了一眼,吃驚和懷疑直接寫在了臉上。這145萬畝的田產,真的是主動交出來的嗎?

    「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將土改之事交由你們倆嗎?」**看向二人,正色問道。

    「你是在找人頂罪。」劉坤一也不客氣,直接說破。

    聽到這,**卻是直接笑了:「土改是我**提出來的,你們兩個只是執行者,何來頂罪之說?另外,土地改革乃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大事,其意義不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你們兩個定然能夠因此而在史書上留下絢麗的一筆。」

    「那少爺的本意是?」張聯桂試探著問道。

    **看著二人,繼續說道:「有的時候要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有人唱紅臉,有人唱黑臉。國內的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貧富差距相當明顯,權貴和高官擁有的私人田產之數量異常驚人。據我所知,已故的湘軍首領曾國荃曾在湖南廣置田產6000多畝,李鴻章兄弟六人,僅在合肥一地每人便是平均擁有10萬畝土地。而且湘軍、淮軍中的中下級將領也多置購田產,成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劉坤一,你身為湘軍老將,你們劉家在兩江和湖廣的田產也不少吧?另外,滿清權貴,那些大小王爺,那些貝勒貝子,以及那些格格郡主,基本上全部都是田產過萬畝的大地主。本次土改,乃是要將一切土地收歸政府所有,立即丈量境內所有土地,清算可耕之田地,並按照各省人口實際數量進行土地均分。從長遠利益上講,這樣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鞏固,同時也能夠大力提高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繼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我們張家內部,絕大多數人都是勞苦大眾出身,基本上處在地主階級和原來的統治階級的對立面。我掌控著遠東無敵的軍隊,而且我也相信,為了得到土地,佔據著境內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農民階級定然會全力支持土地改革。所以,即便是沒有你們,土地改革也一定能夠成功。只不過,如果讓我的人來執行土地改革,整項土改運動將會變得相當血腥。我只是想要一場改革,我不想掀起一場革命。所以,我才會選擇讓你們這兩位前朝舊臣來執行這項基本國策。」

    「另外,華政府也不是不講道理的政府。政府只是收歸本就屬於人民的土地,並不是查抄他們的財產。沒有了土地,他們可以投資經商,甚至可以把錢投入到我張氏企業以獲得股利分紅。只有讓富人們離開了土地,杜絕一切土地買賣,富人們才會將充裕的資金投入到實業或經商中來,這樣才能徹底地將國內的經濟搞活。當然了,如果他們真的對土地無比執著,很好,華政府在海外也算有著幾塊殖民地,呂宋島更是遍地良田,只要他們照顧得過來,只要他擁護華政府,並主動交出手中的所有田產,我可以還他在海外兩倍數量的良田。」

    聽到**的解說,劉坤一和張聯桂便已心中透亮,也就不再說話,心中也已經在暗暗發誓一定要辦好這件差。**乃是一個霸者,擁有著對他忠心無二的強大軍隊,擁護者更是不計其數。**要做的事情,幾乎鮮有做不到的。**要土改,那就必須土改,而且必須徹徹底底的土改。與其說劉坤一和張聯桂這兩位前朝舊臣是在幫著**進行土地改革,還不如說他們是在救命,救整個江南無數地主階級和前清官僚階級的命。

    **的話一點不假,如果讓**自己的人來主持土地改革,那土地改革將會直接變成一場異常血腥的土地革命。若真發生了這樣的革命,佔據著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五的窮人,為了分到土地,定然會毫不猶豫地站在**這邊。即便是沒有窮人的支持,以**如今的勢力,就算所有地主聯合起來,也不可能傷得了**毫毛。

    **是現代人,擁有著超時代的眼光,往往一眼就能看破事情之關鍵。他之所以要把土地改革當成首個需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原因有三點:

    其一,國內土地兼併現象太過嚴重,地主和官僚階級坐擁土地無數,而真正種地務農的農民們卻鮮有土地,這種現象太不合理,極其容易激起民變,土改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確保轄區內的長治久安,為了不至出現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人間慘劇,必須讓轄區內的農民們得到土地,盡快實現耕者有其田;

    其二,華政府新建,國內的基礎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只有把富人們逼得離開了土地,富人們才會將充裕的資金投入到政府的經濟建設中來,經濟才能得到大力發展,並順帶著通過利益關係將富人和政府捆綁在一起;

    其三,國人對土地相當熱衷,哪怕是張家內部也有不少熱衷於置辦田產的中高管事。土改早晚都得進行,為了不至出現後期拿自己部下開刀的情況,土地改革晚改不如早該,趁著家族內部尚未滋生出一批新的地主階級的時候,盡早將土地問題解決掉,乃是明智之道。

    現如今,華政府的勢力範圍乃是整個東南沿海以及華中,下轄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再加上隨時準備侵吞下來的台灣,**將會坐擁南方十省之地,轄區人口多達一億七千多萬,而轄區的全部耕地面積,預估僅有4億畝左右,而且還是將地主和官紳們的土地算入其中之後的數據。

    以現在的農耕水平,年畝產量僅有150公斤左右,若是遇到旱澇,幾乎就是顆粒無收。所以,即便是在南方,當時代的實際年均畝產量,應該是要低於150公斤的。窮苦百姓基本上吃不上肉的,故而大米粗糧等農作物便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沒有肉類食物的前提下,一個人一年消耗糧食量必須在300公斤以上才能勉強稱之為不挨餓,人均消耗糧食在400公斤左右才能勉強稱之為溫飽。在如此不給力的糧食畝產量的情況下,要在4億畝的土地上,養活將近兩億的人口,這確實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在土地矛盾如此激化的年代,如此之巨大的人口,如此之狹小的耕地面積,意味著在這個冬天,正有著數以千萬計的百姓正在忍餓挨凍。肯定還有著無數的窮人,正在啃著草根,吃著觀音土,嚼著樹葉,甚至易子而食也有可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