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245章 飄揚的聖安德烈十字 文 / 獨孤冷者

    自上次襲擾之後,大華帝國皇家海軍持有的新蛟龍巡洋艦便是已經成為了俄軍所有一等戰列艦上的隨艦官兵們的夢魔。自4月21日再次看到那八個熟悉的身影,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瘋狂發洩了近二十天才將夢魅驅離的一等戰列艦上的六千多俄軍將士便是轟然一片,整支艦隊再次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不想再經歷一次噩夢般的東大西洋之行的俄軍指揮官馬卡洛夫,在華軍巡洋艦隊主動現身並快速抵近企圖發動第一次襲擾的時候,便是已經將艦隊分為三支,企圖對八艘華軍新蛟龍巡洋艦實施圍獵式反擊——由12艘一等戰列艦和10艘二等戰列艦組成的戰列艦隊從中路進行攔截,兩支持有較高航速的巡洋艦分隊從兩翼快速開進實行側翼包抄,企圖對華軍實施三面合圍。不過,華軍八艘新蛟龍持巡洋艦有的27節航速著實是太過**,那些航速多為19節20節至多也就是21節的沙俄巡洋艦根本沒有辦法對其進行所謂的側翼包抄。三支俄軍分艦隊的包圍圈尚未成型,八艘華軍巡洋艦便是直接屁股一扭,瞬間跳到了萬米之外。萬般無奈之中,馬卡洛夫只得將兩支已經放出五千多米的巡洋艦隊重新收了回來。可當馬卡洛夫把三支分散的艦隊收攏起來並企圖繼續東航的時候,那一艘艘令人抓狂的華軍巡洋艦卻是再次朝著沙俄艦群抵近了過來,進入射程後,甚至是直接開始開炮挑釁。

    馬卡洛夫當即再次指揮艦隊對華軍巡洋艦實施包圍,但卻是再次被華軍輕鬆掙脫。

    華軍不厭其煩地繼續襲擾,矯健的身形快捷如風,全然沒有速度優勢的俄軍則是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望敵興歎。

    一次又一次圍殺行動的失敗,讓馬卡洛夫不得不認清一個殘酷的事實:哪怕是艦隊中有著護衛艦和驅逐艦性質的巡洋艦,自己依舊是無法奈何那些滑如泥鰍快如狡兔的華軍巡洋艦。速度上的劣勢,讓這支持有多達45艘大小軍艦的史上最強艦隊,被華軍區區八艘巡洋艦欺負著!

    甚至,在4月25日發生的一次圍殺行動中,兩支巡洋艦分隊中的其中一支因為距離主艦隊太遠,竟是被華軍巡洋艦隊找準了機會狠狠地反擊了一把,造成了一艦沉沒、一艦重傷以及一百多俄軍將士屍沉大海的較大傷亡。

    主力戰列艦隊在東大西洋海域的遭遇給了馬卡洛夫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絕對不能為了趕路而對華軍的襲擾作無視處理。而且這一次,那些出自華軍100mm口徑炮或者150mm口徑艦炮的炮彈,都可以相對輕鬆地地擊傷己軍艦隊中持有的巡洋艦。在發生於東大西洋海域的襲擾之中,華軍曾用不到3%的命中率,通過兩萬多顆炮彈的投射,使得整支沙俄戰列艦隊累計被命中了400多發炮彈。可想而只,如果華軍以同樣的命中率,將這400多發炮彈轟擊在一艘艘巡洋艦身上,俄軍持有的20多艘巡洋艦將會遭致滅頂之災。艦隊中大量低防護的巡洋艦的存在,使得馬卡洛夫不得不謹慎應對華軍的每一次襲擾。

    所以,每當華軍巡洋艦抵近到一個7000米左右距離並妄圖對沙俄艦隊實施遠距離炮擊的時候,為避免艦隊中自我防護能力較弱的巡洋艦被華軍命中,馬卡洛夫都必須停下整支艦隊以最快的反應速度對華軍實施反擊直至將煩人的華軍巡洋艦驅離開去。

    在持有超高航速以及較高機動性的華軍巡洋艦的無休止的襲擾之下,馬卡洛夫艦隊走走停停,行軍速度變得極其緩慢。

    自華軍巡洋艦出現那日起,原本就只有8節超低航速每日行程約為300公里的沙俄艦隊,其每日行程直接下降到了一百來公里。

    馬卡洛夫讓艦隊保持著高度的警惕,謹慎行軍,只要華軍一靠近,整支艦隊當即就會朝著從身後襲擾而來的華軍迅速撲咬上去。馬卡洛夫這種每擾必擊的做法,在大大降低了自己行軍速度的同時,也實現了最大化的自我保護,得以讓艦隊的損失下降到了最低。在俄軍的謹慎應對之下,不斷對俄軍艦隊實施襲擾的華軍巡洋艦隊,雖然平均每日投放的彈藥量不下500發,但真正命中俄艦的炮彈卻是僅有寥寥數枚。華軍的襲擾給俄軍帶來的損失微乎其微。

    俄軍以犧牲行程為代價,與八艘華軍巡洋艦在遼闊的印度洋上鬥智鬥勇。你追不到我,我傷不到你,兩支艦隊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在遼闊的海面上相持不下著。因為在茫茫海洋上沒有辦法與外界通訊,所以華軍指揮官趙達先不知道國內已經派出了一支精英艦隊前往紅海截殺沙俄的東征巡洋艦隊並且已經全殲了對手,同樣的,俄軍指揮官馬卡洛夫也並不知道整個沙俄國內正望穿秋水地等著他把艦隊開到中國南海與大華海軍進行主力決戰。

    在無休止的襲擾和反襲擾、包圍和反包圍中,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

    1899年5月13日上午,東經85°的赤道附近海域上,已經在茫茫大海上相互追逐了整整22天的兩支艦隊再次展開交鋒。

    對華軍而言,這似乎是一次很稀疏平常的襲擾行動。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卻是發生了。

    在過去的22天時間裡,八支華軍巡洋艦累計對沙俄東征艦隊進行了多達189次襲擾,累計發射炮彈12000多枚,累計命中了俄艦103發。成功命中俄艦的103發炮彈中,有著多達63發炮彈來自4月25日那次成功擊沉俄艦一艘、重傷一艘的反擊戰役。4月25日發生的那次反圍殺行動,也是華軍189次襲擾行動中唯一一次取得實質性戰果的軍事行動。而自那次受創之後,整支沙俄東征艦隊變得極其謹慎小心,根本不給華軍任何可乘之機。華軍也因為俄軍的謹慎,頻頻陷入險境。

    5月13日上午9點20分,八艘華軍巡洋艦在指揮官趙達先少將的指揮下,發動了對沙俄東征艦隊的第190次襲擾。對華軍將士們而言,這是一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襲擾行動。身形敏捷的八艘華軍巡洋艦,從一個距離沙俄艦群大概九千米海域位置快速抵近。

    八艘華軍巡洋艦的快速突進,早已經引起了整支沙俄艦隊的注意。在一艘艘華軍巡洋艦突進到八千米海域位置的時候,整支沙俄艦隊便是已經開始加速前進,一艘艘俄艦開始各自分散。

    大概三分鐘之後,從沙俄艦隊尾部方向襲擊而來的八艘華軍巡洋艦抵近到了沙俄艦群後方大約七千米的海域位置。在緊張而嚴肅的氣氛籠罩之下,舵手們準備快速轉舵打橫,炮手們隨時準備著開炮。

    已經將速度提升到了最大的一艘艘俄艦,在馬卡洛夫的指揮下迅速分為了三支。三支俄軍艦隊中,兩翼的巡洋艦隊呈u字型軌跡快速朝著兩側實施150°急轉,隨後一支朝著西北偏西方向,一支朝著西南偏西方向,企圖從兩翼對艦隊屁股後面的華軍艦隊實施包圍。中路由22艘戰列艦組成的主艦隊,在兩翼巡洋艦隊離開主航線像兩側轉舵的同時,開始了180°轉身,企圖保持一個艦首主炮對敵的進攻姿勢。

    嗖嗖嗖~沙俄的兩翼艦隊在進行u字型轉舵動作的時候,是華軍開炮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雖然距離依舊有著七千米左右,但一艘艘分散開來的華軍巡洋艦的艦首方向的兩門150mm口徑炮相繼朝著沙俄艦群吐出了炮彈。艦首方向的兩門大炮開火之後,八艘新蛟龍巡洋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轉舵,企圖打橫艦身,並將所有側向火力對準著沙俄艦群。

    此時,兩支艦隊的彼此距離依舊有著6800米左右,而俄軍的兩翼艦隊也已經基本完成了轉身,分別朝著西北偏西和西南偏西方向斜插,一艘艘巡洋艦上的一門門大炮正在轉向西面的來犯之敵。俄軍的主力艦隊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一半的180°轉身動作,一門門早已經炮彈上膛的火炮也已經開始在轉動。

    嗖嗖嗖~一艘艘華艦率先開了火,炮彈不斷飛向沙俄艦群所處的這片海域。因為距離實在是太遠,而且又是在艦體運動中朝著對方開炮,故而華軍炮手們打出的炮彈全部都落入了海水之中。

    或許,華軍炮手們可以在第二輪第三輪的炮擊中有所斬獲,但是俄軍根本沒打算給華軍炮手們第二次開炮的機會。

    噗噗~噗噗~在華軍率先開炮的數秒鐘之後,俄軍兩翼的巡洋艦隊便是朝著西面的華軍巡洋艦開炮還擊了。俄軍兩翼方向共計有著多達22艘巡洋艦,這22艘巡洋艦上累計加起來有著多達兩百多門大小口徑炮。區區八艘新蛟龍,根本沒有辦法與這22艘巡洋艦進行火力上的正面對抗。而且,那22艘持有更強火力的俄國戰列艦也即將完成各自的轉身動作。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一分鐘之後,八艘華軍巡洋艦將需要正面對抗多達44艘的俄艦。

    妄圖打出第二輪齊射,對八艘華軍巡洋艦而言,無異於找死。

    面對艦多勢眾的俄軍,在俄軍開炮還擊的第一時間,八艘華軍新蛟龍迅速轉舵向西,企圖從西面快速撤離回去。

    待8艘巡洋艦快速完成了轉舵並將屁股對著身後的沙俄艦隊的時候,俄軍的22艘戰列艦也已經基本完成了轉身工作,開始朝著西面的華軍實施全速追襲,並不斷發射著炮彈。兩翼方向,脫離主艦隊已有上千米距離的兩支巡洋艦隊正在分別從西北偏西和西南偏西方向朝著西逃而去的華軍巡洋艦猛追。三支俄軍艦隊,恍如鋪開了一張大大的網,妄圖將西面的八艘華軍巡洋艦悉數網在其中。

    遼闊的海面上,令一艘艘華軍巡洋艦險象重生的三面追襲上演著。

    按照各自的最大航速進行計算,一艘艘華艦可以7節的相對速度遠離俄軍的兩翼巡洋艦隊,以大約11節的相對速度遠離俄軍的中路主艦隊,只需要十幾分鐘便可逃離到沙俄艦群的萬米之外。按照往常的經驗,俄軍朝著華軍猛追個5至10分鐘便不得不因為距離太遠而放棄掉追擊行動。之前無數次的成功逃離讓華軍戰士們信心滿滿,唯一讓他們稍稍覺得遺憾的,只是剛剛朝著俄軍艦群發射的上百發炮彈竟無一命中。

    大概七分鐘之後,八艘華軍新蛟龍巡洋艦成功將與三支正從左中右三路追擊而來的俄軍艦隊的距離拉開到了八千多米。

    不過這個時候,令華俄兩軍都震驚不已的意外卻是出現了。

    意外來自西面!在八艘華軍巡洋艦西面大約15公里的海面上,竟然,竟然出現了另外一支艦隊。

    雖然距離尚遠,但哪怕是華軍身後的俄軍也能夠看得出,這支突然從西面海域上冒出來的艦隊的規模不小。

    「該死,他們掛的是俄國海軍的聖安德烈十字旗!」透過望遠鏡視野,華軍指揮官趙達先看到了西面海域上那支艦隊的軍艦桅桿上飄揚的藍色聖安德烈十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