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286章 致滿清書 文 / 獨孤冷者

    「朕,想大婚了。」**露出著嚮往的微笑。

    張沖稍稍遲疑,隨即又看了看一側那一臉了然表情的李恩富,當即就是一臉驚喜。**曾經說過,大清覆滅之日,便是**大婚之時。**的言外之意,分明就是在說他已經準備覆滅清廷,一統全國。

    「少爺,那與清廷的三年之約?」驚喜過後,張沖卻是稍稍皺眉。

    「朕只是承諾過三年之內不對清廷用兵,可沒說過要把朝廷殘喘之命留足三年!」**目露威嚴,發出了一聲輕哼。

    張沖撓了撓頭,面露困惑:「不用兵的話,我們要如何覆滅這滿清朝廷?」

    **對著張沖露出了微微一笑,隨即反問:「張沖,你認為以我大華帝國的軍力,揮軍攻陷朝廷京都需要用兵幾多,需要耗時幾日?」

    張沖思索須臾,正然應答道:「以我大華軍力,遣駐山東的兩個師直接揮師北上,另派已經退回遼東駐紮的第四軍主力西向進軍直破山海關,兩路大軍兩路突擊之下,無需半月時間便可包圍並攻陷北京城。另外,我們還可以派出登陸部隊直接從大沽口登陸,破天津之後,以閃電之姿直襲北京城。以我華軍行軍之迅敏,待帝國的大軍包圍了北京城,北京城那些所謂的主子們恐怕都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對於張沖的這個回答,**倒也算滿意,卻是再一次露出了微微一笑:「以我大華軍力,武力覆滅滿清的確不難。但以當今局勢,我們已經無需再走武裝奪政之粗野道路。戰爭,雖然直接有效,但有的時候卻並不一定能夠達到最佳效果。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用兵的至高境界。和平統一全國,才能讓天下百姓不受那妄然之災。」

    按照張沖所述如此用兵,的確可以很快攻陷京師。而且,經過連續的對外用兵,尤其是在北疆戰場直接覆滅了沙俄五十萬東征大軍之後,華軍的軍威已經極盛,儼然已經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代名詞,在華軍進逼京師的途中,恐怕沒有任何一支朝廷軍隊膽敢直面華軍。屆時,華軍一路突進,所遇清軍定是非降即逃。要知道,清軍,向來不恥於向華軍投降。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越是沒有用武的必要。武者,止戈也。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隨著大華帝國的強勢崛起,國力日強,軍威日盛,滿清在其控制區的統治則是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在1897年底被大華帝國以武力要挾強行割走了山東和東三省之後。清廷各省越來越不聽從中央調度,地方官員也多與華商或華吏親近,邊疆各族蠢蠢欲動,大有脫清入華或自謀出路之傾向。與華毗鄰的雲貴川地區,親華傾向尤為嚴重,不僅民間入華呼聲強烈,甚至是那些官居二三品的清廷大吏亦是與大華帝國暗中往來,歸順之意已然昭彰。其他與華毗鄰的各省之中,一些地方官員在處理對洋糾紛的時候,甚至會印鑒大華律法,或者是直接向鄰省的大華官員尋求幫助。大清治下,與華毗鄰的各省地區,百姓思華,朝廷官員則是大抵都有被大華滲透。那些相對偏遠的蒙古、**、新疆等,這些本就帶有不小的民族自治特色的邊疆大省,大抵也在謀劃著各自出路。哪怕是被清廷完全控制的陝西、山西、直隸等地,也差不多已經遍地起火,不少叛亂民眾甚至打起了脫清入華的口號。

    種種跡象表明,清廷自行退政,大華帝國和平統一全國,並非無稽之談。

    鑒於和平統一全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以大華帝國皇帝的身份起草並頒布了一份題為《致滿清當權者書》的詔令,將詔令發向北京城以及清廷各省的同時,順便也將其刊登在國內的所有報紙上。

    在這份詔令中,**相當犀利地指出清廷當權者的執政不當,詳列出了滿清當權者多達三十六條罪證,強烈譴責滿人政權奴化國家、弱國窮民、賣國求存的可恥行徑,要求清廷當權者主動將全部政權交給政治開明的大華帝國,徹底結束封建滿清對中國的統治。

    在詔令中,**以大華帝國皇帝的身份向滿清當權者做出了關於「和平統一,主動交政」的多項承諾。

    承諾一,政權和平交接後,大華帝國將保障大清皇族的生命以及合法財產的安全,承諾可保留直系皇族的爵位和府邸,慈禧太后、光緒帝、皇子可繼續在皇宮居住,太監宮女將由大華帝國出資予以遣散或另行安排出路。

    承諾二,所有大清軍隊將接受華軍改編,軍籍可直接過度,改編後的清軍將享有華軍同等待遇。

    承諾三,所有清廷官員,不論滿漢蒙藏,只要不是惹得民怨沸騰的貪官污吏,均可擇優留任。

    承諾四,接收滿清政權後,大華帝國就按照現有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土地改革,所有百姓,不論民族,不論階層,均可獲得應得土地。對於主動交出田產的地主階級,大華帝國將予以工商從業優惠,或以兩倍面積的海外田產予以兌換。

    承諾五,大華帝國將參考南方之教育模式,盡快完善前清統治區的教育體系,讓每一個適齡國民享有免費接受教育的權利。

    承諾六,對於蒙古等少數民族,承諾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保留各邊疆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另外,**還承諾將會斥巨資對少數民族區域予以經濟扶植,盡可能地改善各邊疆民族的生活水平。

    除了上述六個承諾之外,**還在詔令中做了一個聲明: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皆為華夏大民族的分支民族,各邊疆民族以及散居在中國大地上的少數民族,皆是華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各族族民皆為華人身份,均享有與漢人同等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大華帝國華武皇帝的《致滿清當權者書》的內容一經見報公開,當即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

    當**的六個承諾和一個聲明傳入北京城,包括慈禧在內的清廷當權者當即驚恐不已。慈禧這個熱衷於權利的老女人,自然不可能會願意主動交出大清權杖,雖然**承諾不予加害其性命,甚至保留了其居住紫禁城的權利,但這等待遇在慈禧的眼中卻是與淪為階下囚無異。極度不甘心的慈禧當即召集群臣,妄圖群策群力以商量出一個求生之法。不過,在那朝堂之上,那些大清重臣卻是大抵保持沉默,幾名不長眼的御史甚至還在力勸慈禧老佛爺接受大華提出的和平入華的條件。

    而就在暴怒的慈禧下令欲將那幾名不長眼的御史亂棍打死的時候,李鴻章卻是站了出來,他直面慈禧,正色反問:「難道老佛爺想讓天下滿人被**滅族嗎?」

    李鴻章的一句反問,瞬間讓慈禧驚愕當場,同時也讓朝堂之上的滿人權貴瞬間驚醒。華軍之強大已經不容置疑,畢竟,大華的軍隊已經陸續打敗了日本、西班牙、荷蘭乃至強大的沙俄。以華軍那恐怖到令人髮指的戰鬥力,華皇**完全可以以蠻武之姿一舉敲碎這大清江山。而**如果真的想殺盡天下滿人的話,恐怕亦是易如反掌。當下,思想向來的獨特的**提出了一個和平統一的政策,並給滿清當權者給出了諸多承諾。在當今時局之下,華皇**的承諾恐怕是天下滿人和滿清當權者唯一的救命稻草。

    就在賴著權利的慈禧不願意交政,清廷的朝堂之爭相持不下之際,西南方向卻是突然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幾乎在同一時間宣佈脫離大清,正式併入大華。

    雲貴川三省宣佈脫清入華,這直接予以滿清當權者一記沉重打擊。就在朝野震驚,滿人權貴無限惶恐之際,北方的烏里雅蘇臺卻是傳來了一個更加震懾人心的消息——以車臣汗部為首,蒙古各個部族紛紛以易幟的方式宣佈脫離大清,正式併入大華。

    烏里雅蘇臺蒙古各部的易幟,直接予以的滿清朝廷最為致命的一擊。蒙古各部向來都是大清支柱,乃是滿清江山中王爺級的存在,蒙人在清廷的地位甚至是要壓過漢人,卻不曾想,那些一向野蠻好戰的蒙古人,竟然會因為旁觀了華俄戰爭而選擇向**臣服。雲貴川脫清入華也就罷了,西南一帶畢竟是漢人的地盤,但烏里雅蘇臺入華,那就有些太過出人預料了。可以預計的是,有烏里雅蘇臺做出表率,內蒙六盟、**,乃至新疆伊犁,這些所謂的邊疆地區,恐怕都會爭先效仿。屆時,不論邊疆還是內地,恐怕遍地都會是一片脫清入華的呼聲。**給出的六個承諾和一個聲明,其威力儼然不下於百萬雄兵。在此等兇猛的政治攻勢之下,不論是滿清還是各邊疆民族,都將會在頃刻間淪陷。

    脫離大清,併入大華,似乎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這一下,慈禧這個老女人直接懵了。她深刻地意識到,此等局勢,早已經不是她所能掌控的。而且,隨著西南三省入華,蒙古各部易幟,陝西、山西、甚至是直隸都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少清軍部隊更是以一種順應局勢之姿紛紛起義,高喊著華皇萬歲。頃刻之間,整個中華大地上,遍地都是覆滅滿清、併入大華的呼聲。

    不得已,慈禧太后於1899年11月26日這一天,宣佈將大清權柄交還給一直被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的光緒皇帝。

    重登帝位的光緒皇,在重新執掌大清權柄的當日,便是頒布了他攝政以來最具權效且份量最重的一份詔書——讓位於賢皇**,宣佈清朝結束,所有大清疆土正式併入大華。

    1899年11月27日,清朝覆滅,整個中國完成了形式上的大一統。

    「好大的一個爛攤子啊。不過,總算是可以合法地告別處男生涯了。」得知光緒帝已經下詔退位,瞬間感覺到肩上重擔重上了三分的**,卻是露出了一絲苦笑。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