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秘密洽談


  華沙市郊小區几乎与莫斯科的小區沒有多大區別,那些高層建筑群,那些充滿了千篇一律的中歐商品的超級市場,那些總是急匆匆的家庭主婦,那些被人挂牽的正在游玩的年輕媽媽。一到春天,這些市郊小區就如同莫斯科的梅德韋德科沃或布托沃等一些小區那樣髒亂:一堆堆正在腐爛的垃圾,一個個被撕得破爛的硬紙板箱,一個個空塑料瓶子,一個個白鐵皮啤酒罐,一片片被踩實了的去年的落葉……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一日,正是在波蘭首都市郊的這一處极常見的住房里,進行著一次簡短但卻极其神秘的洽談。
  談話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人個子不高,但敦實強壯,雙肩寬大而圓厚,身著貴重但卻不很雅致的服裝,在他那只多汗毛的粗手指上戴著一枚粗制的鑲嵌著比鵝卵石稍小一點的鑽石戒指。他面向窗戶坐著,所以,看不清他的臉,他似乎害怕被偶然來訪的客人認出來。可能正是因為如此,那戴有鑽石戒指的人才明顯地焦躁起來:他抽著煙,煙灰不是彈在煙灰缸中,而是彈在桌子上。他坐立不安,不能將目光集中到某一個地方,他時不時用雙眼掃視著牆壁、桌子、桌子上的文具,此時,不知為什么,他在盡量地回避著直面對視自己的洽談伙伴。
  另一個人個子也不高,削瘦,留著淡褐色的背頭,穿著朴素但卻很雅致的三件套西服。他不懼怕任何人和任何東西,他覺得自己不僅是住宅的主人,同時也是形勢的主人。他很感興趣地注視著自己的洽談伙伴,在他的目光中,可以分辨出一束束的感情射線,其中,大概好奇心占了优勢:就像一個外行人第一次審視著病理解剖台上的一具被做成標本的死尸那樣。
  看來,這是一套不适合居住的辦公室:几把跛腿的椅子,每個窗台上都放著几盆忘了澆水而枯萎了的花,角落里布滿了稠密的蜘蛛网,在牆角處輕輕地擺動著。而且這里還散發著一种似乎是政府机關里的味道:塵土味、衛生球味、堆放著的紙張味、水气滲透窗框的潮濕味……
  “喂,頭儿沒改變主意吧?”穿三件套西服的男人用帶有明顯波蘭口音的俄語問道。
  “不必介意,這事已經磋商過有一百遍了……不會的,不會改變主意的。”對方用有些嘶啞但卻非常堅定的語調回答道。根据說話者所用的頭几個單詞判斷,毫無疑問,說話者是俄羅斯人,而且屬于那种場特殊范圍之內的人物。“我們正努力玩一次漂亮的攔姆斯紙牌,既然已經決定了——就要去做。”
  “我懇切地請求頭儿,不要使用你們莫斯科同行們所用的俗語。”波蘭人面帶勉強能看得出的訕笑,淡淡地說道,同時,他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洽談伙伴戒指上那大顆鑽石如何在最黑暗的角落中熠熠閃光,“然后,請您不要忘了:不管怎樣,在您的面前還有一名安全部門的工作人員……”
  波蘭的“斯勃”,即波蘭的安全部門,是類似俄羅斯聯邦的那种安全部門,它占据的這所住宅是作為特殊的秘密會見的場所。
  一般來說,安全部門使用的并不止是一處住宅,而是整個一層樓的住宅——有三至四處。由一處住宅到另一處住宅往往有秘密通道(常見的就像一些間諜影片所描述的那樣,是些被偽裝成衣柜和書架的那种),而主要是一些用電子儀器對相鄰房間進行監視、監听的技術裝備,使住宅的主人感到相當寬松自在。
  顯然,這次洽談也不例外。對這次會面進行了准備:調整好那些隱蔽的手提式攝像机,打開錄音設備,裝好掃描裝置——這些專門的、可以發現客人所帶一切類似裝置的設備……而且不需要多長時間。
  “這就是說,在明天?”主人一本正經地、更确切地說道。他從桌子上拿起活頁台歷,漫不經心地翻過几頁。
  “是的,頭儿安熱,就在明天吧。”請求過后,見對方的反應平平,這使客人感到多少有些不自在。
  “現在讓我們再明确一下,從這以后,我們就將有錢了。我要坦白地說,”波蘭人將台歷放到原處,像彈簧一樣站起身來,在房間里走動了一會儿,用机械的手勢將頭發撫平。“鈔票,也就是錢。”為在此時顯示一下自己并非一般地了解對方所說的行話,波蘭人已完全將身体偏向客人,他立刻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并突然間說出了一連串同義詞,“也就是資金,或者,正如一些紋身人听說的——幣子,對你們是很合适的。順便說說,數目很大,一點儿痕跡都沒有就消失了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勸你們盡可能快地繼續將錢轉運過來,使其离開俄羅斯。錢現在已在路上,明天就會到達比亞韋斯托克市。收貨者是‘塔伊爾’波俄合資公司。業務技術方面及其實施由我負責。當然,比亞韋斯托克的槍聲不會賞我們光,可是,要這樣,我們在沿途也就無法抓到錢了。沒什么可怕的,我們會找到罪犯的。然后,我們的主子不得不放棄在馬爾基尼亞的工厂和實驗室,因為不這樣做,我們聯合行動的理由化會變得十分明顯。我,正如你們那些人中所說的,所以也就把您放到了下面。而這樣做,是出于一种通常的壓力,或者,正如你們所喜歡說的那樣——這是一种突襲……是誰指使這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不清楚。您可以去問問你們的‘栖身之地’,去問問那些紋身的刑事犯們,為什么允許這樣做。我嘛,可是明白,在這里,也就是在波蘭,你們要是沒有他們是不行的。”以后,波蘭人像是早就知道某些事件應按如何程序發展似的,果斷地說,“以后,你們將往哪儿轉移你們的‘俄羅斯性亢進劑’生產基地,這我們完全不擔心。哪怕是往紅場,往克里姆林宮轉移,只是要盡快一點,只是要离我們遠一點。我們不需要在國家的中心建一個毒品基地,因為我們不是亞洲的俄羅斯,而是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而銷毀毒品工業生產基地的榮譽——這卻是我們所需要的。這可以大大平息輿論。”這位波蘭安全部門的軍官結束了他那使人難以捉摸的高談闊論。
  俄國人點著頭,連聲說是。看來,這個人在他那些絕對特殊的人中;同另有某种相當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不打斷對方的談話,他就不習慣將洽談伙伴的話听完。當提到馬爾基尼亞時,他真的開始傷心起來,話說得也鏗鏘有力:“是啊,是啊……太遺憾了。”
  安熱先生多少有些傲慢地微笑了一下,他恰似古波蘭時的一個封建主,正在自己的庄園里同一個被俘的韃子談著話。
  “你怎么的?不同意?”
  “完全正确。我不得不把它交給你們那些狗崽子,把它毀掉了,”俄國人歎了日气說,“只是……只是……把他怎么辦呢,我們就此事已經交涉過了。”
  “這事我記得,”波蘭人溫和地證實說,“我承認自己所說過的話。現在該是第二點了,就是這個臉上帶傷疤的人……他——馬金托什先生那里的情況怎么樣?也就是說他姓什么?”不知為什么,安熱先生突然間由俄語轉到了波蘭語,然而,當看了一眼談話伙伴后,立即又回到了俄語:“姓什么?”
  “姓什么……他的諢號是這樣的……像是狗的名字。他很快就會得到一件上膠布雨衣。”俄羅斯人顯然認為自己所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一個有智慧的語言游戲,他滿意地哼了一聲。
  波蘭安全部門的軍官微笑了一下,他并沒有將這一話題進一步繼續下去。
  “我想,一切都會很順利過去的。要知道,我們倆代表看有關方面。”安熱先生走近酒柜,從里面拿出一大瓶啟開過的貴重的白蘭地酒和兩個倒放著的高腳杯——喝如此貴重的酒水只能用如此講究的酒具。安熱為自己和伙伴各斟滿了三十克左右的白蘭地酒,他自安自慰地微笑道:“來,先生,為順利而干杯……”
  兩個酒杯碰到一起,發出悅耳的響聲,這聲音不大,但隔壁屋子里的錄音机完全可以將其錄下來。
  十分鐘后,身著貴重西服的男人心緒不佳地從九樓的樓門走出。不知是他不完全滿意同安熱先生談判的結果,還是由于酒不夠喝(很有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于是,當他隨便走進最近的一家超級市場時,他毫不遲疑地朝酒水部走去。
  “請拿瓶酒來。”他含糊地向女售貨員說,他一點都沒注意到,在這里,在華沙的郊區,人們听不懂他這位特殊的俄國人物所講的話。
  不過,那位女售貨員大概常同俄國人打交道,她立即猜到這位俄國先生想要什么。
  “先生需要什么?”當班服務員用目光掃視著身后的柜台(那上面的白酒無論如何也不少于二十种),殷勤地笑了笑,問。
  “要烈性酒,能讓人感到刺激。”俄國人更确切地說出了自己的要求。
  “啊,我明白了,先生大概是要‘精制’白酒吧?”
  大的過了十來分鐘,身著貴重西服的男人一只手拿著一瓶“精制‘它酒,也就是”上等“白酒,另一只手拿著一罐一升裝的”可口可樂“,坐在一條長凳上抽著煙,他那毫不掩飾的仇視目光投向他不久前走出的樓門方向。
  此時,在樓門旁的一個破舊的長凳上,坐著一個手里拿著酒瓶的人,他的這只手上戴著至少价值為三万美元的鑽石的粗糙“螺母”,他看上去也是那樣粗野和難看,大概看上去更像一個梵蒂岡的紅衣主教,一個正在格但斯克某地的港口小酒店里喝著未被溶解的酒精的紅衣主教。需知,這個戴著鑲嵌塊狀鑽石戒指的人,在他那非常特殊的一群人中所有的權力、所占的位置、絕不亞于某個紅衣主教在天主教會的職位。的确,在這里沒什么可害怕的,任何風險都不會有:在這人煙稀少的華沙市郊,怎么會有莫斯科的熟人呢?也應該放松放松,應該單獨地呆一會儿。
  沒有任何燕尾服和晚禮服,沒有任何妄自尊大,沒有任何“裝作文明人”的斯文,沒有任何文雅風度。尤其是結束了同這個狡猾的梳著背頭的波蘭“辦事處”的軍官的緊張洽談之后。
  酒喝光了,男人本想把酒瓶隨著未喝完的“可口可樂”罐一起扔到垃圾箱去,但是想了想以后,他就將酒瓶塞進了內衣兜。
  他走上大道,開始尋找出租車。
  波蘭東部的比亞韋斯托克省大概是全波蘭最貧困的省份之一。雖然這里一個男人的平均工資差不多是每月兩百美元,可仍然比在首都工作的男人收入少得多,倘若与跟德國接壤的一些地區相比,就更少得可怜了。這里与華沙、格但斯克或羅茲不同的是,這里几乎沒有亂停亂放的小汽車,沒有豪華的商店,沒有現代化的超級住宅。
  不過,在最近一個時期,無論是第一种情況、第二种情況,還是第三种情況,在這里也都開始出現了。一般而言,顯示富有跡象的是那些与東方鄰國(如:白俄羅斯、俄羅斯)做買賣的人。
  建在市郊的一棟最顯眼的樓房,看來,也屬于那些在邊境貿易中運作迅速、效益顯著的商人們。
  一棟規模宏大的三層樓建筑确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磚牆、瓦房頂、窗上是發著暗光的防彈玻璃,電傳動的金屬大門,監察外部情況的攝像机,帶有鐵柵欄的三米高的裝飾用圍牆——所有這一切都給人以穩重、威風的印象。按照城堡的雉諜仿制的牆角上的塔樓及尖拱窗,以其奇巧的构思使得這標處處体現現代化技術的樓房与中世紀的城堡非常相似。
  小門旁的黃銅標牌在五月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它告訴人們:這里是“塔伊爾”波俄合資公司的辦事處。
  离樓房主要入口不遠處,停著一輛坐著四個俄羅斯守衛隊員的“福爾德”牌面包車。這些守衛隊員身材魁梧,穿著深綠的保護色迷彩服,腳蹬“拖拉机履帶式”厚鞋掌的系帶皮鞋。然而,他們看上去并不那么令人害怕,更确切地說,他們表現得憨厚而善良。
  使人們有如此感覺的,不僅僅是五月那和煦的陽光,不僅僅是被保護起來的堅固的工程,而目.還有普遍的一种平安而祥和的气氛。在這里,即在比亞韋斯托克省,沒有誰也沒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該省雖然离東方邊界較近,但是,省內几乎沒有強盜,因為這里的警察并不屈從于貪贓受賄。在這里,在一個所有人都互相認識的小城鎮中,如果同一個說俄語的訛詐者有令人怀疑的關系,那是得不償失的。在這里,一切都公開,沒有任何秘密。在這里,如果你帶著“黑籍證”被從警察局攆出來,那么,永生永世的恥辱就會落到你的親屬頭上,落到你的朋友頭上,甚至落到你未來的子孫后代頭上。
  面包車中的手机吱吱地響起來,身穿迷彩服的守衛者們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
  “大概已經運來了,”一個守衛者看看表說,“怎么這么快?……”
  他拿起電話,听完了命令,漫不經心地拋出一句:“是,一定和往常一樣。”他轉向自己的伙伴:“過四五分鐘就會到這儿了。”
  “我們馬上幫著卸貨,到晚上七點鐘就沒事了。”坐在方向盤旁邊的人說。“到時候,我們馬上往市中心赶,好喝點啤酒……”
  几分鐘過后,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出現了一輛黃色的銀行運鈔車。運鈔車前,一輛上面閃著警示信號的警車在疾駛,運鈔車后還有一輛。的确,离護送隊稍遠行駛的那輛不起眼的白色“波羅涅茲”車,挂著比亞韋斯托克地方車牌,本是可以引起人們某些擔心的,可是,不論是兩輛警車,還是裝甲運鈔車的司机,都沒有對它予以任何的注意。這么說來,在那邊行駛的一定是自己一伙什么人的車吧。
  金屬大門沒有聲響地打開了,黃色的運鈔車駛進“塔伊爾”
  公司的院子;兩輛警車停在外面,而那輛白色的“波羅漢茲”車則駛向一旁,在路邊停了下來。
  守衛隊員們有點搖搖晃晃地走近運鈔車——他們要去幫助卸貨。
  其實,要是四個人一起把十來個鋅制的箱子搬到樓房的地下室去是不當一回事的,這活他們也就是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干完了。
  “護衛隊怎么連這個也給運來了?”其中一個守衛隊員在一個箱子旁蹲坐了一會儿,念道:“俄羅斯聯邦·駐華沙大使館。外交信件。不許翻動!”
  這些箱子,按照規定都加上了鉛封。不知為什么,有一名守衛隊員對此感到极其好奇。
  “你看看吧,還都加上了鉛封呢!這些外交家在箱子里都藏了些什么呢?是情書吧?……”
  “得了,我們快點往地下室搬吧!”一個同伙催促著那位好奇者并富于表情地看了看表,“我們休息一會儿,超過時間就沒工夫喝杯啤酒了。”
  大約十五分鐘之后,載著守衛隊員的“福爾德”面包車已經朝市中心的方向疾駛。“波洛涅茲”車,在尾隨其后行駛了几條街之后,很快就凋轉車頭朝城郊的方向駛去。
  坐在“福爾德‘庫方向盤旁邊的人發現,一條長長的傷疤貫穿著白色汽車駕駛員的整個面孔。可是,很自然的,他覺得這條傷疤對目前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守衛隊員們當然沒有錯:超過了時間,他們就沒工夫喝杯啤酒了。可這卻遠不是他們心緒不佳的理由。路上,可以拐向“ABC ”超級市場,在那里哪怕買一箱啤酒也好(以前就是這么做的)。在他們的前面,是難熬的值班的漫漫長夜,常見的寂寞与苦悶的時間對于彼此熟識的男人來說太漫長了,當談論娘們儿、小汽車与金錢的話題已變得使人厭煩時,就只剩下抿著啤酒玩“傻瓜”紙牌游戲了。
  況且,公司保安的“戰斗”任務,看上去又比人們所想像的簡單得多:倒出垃圾,小心地將所有的門關嚴,打開信號裝置,檢查窗戶插銷,給老板打電話并報告一切平安。這以后,就可以坐在一層樓一個不大的房間里,向四個人發牌。
  這雖然是個邊境城市,但是它安靜,方圓也不大,在這里,几乎沒有嚴重的犯罪行為。
  有什么可怕的?
  在類似這座城市的一些邊境城市中,波蘭警察素以高度的警惕性而馳名。你看,在那里,在一望無際的蔚藍的天空中,一架不大的直升飛机發出隆隆響聲,顯然,這是架警察飛机,正認真地執行空中巡邏任務。
  一個守衛隊員用手搭起遮光篷并將其緊緊貼近自己的額前,免得傍晚的陽光刺傷自己的雙眼。他在看警察的旋翼飛机如何慢慢地向“塔伊爾”公司的辦事處飛近。飛机飛得很低,在它那白色机身上,已經分得清“警察”二字及比亞韋斯托克市的市徽,這里沒有任何特殊的情況,所以也就沒能引起怀疑。
  “薩沙,喂,薩沙,別傻乎乎地在那儿仰天數鴉了,該喝啤酒了,”薩沙的一個同事毫不顧忌地迅速對他說,“買了一箱啤酒,沒有你,我們喝不了這么多……”
  “馬上就來,”薩沙繼續注視著巡邏直升机的演練,“你看,瓦夏,他們在城外干什么,飛得忘乎所以了吧?”
  “鬼知道干什么,”瓦夏打開一大瓶琥珀色飲料,忿忿地快速說,“可能是一些中學生在某位先生那儿將其汽車開跑了,載著小姑娘游玩;也可能是他們自己在兜風玩……算了,咱們走吧。”
  被士兵稱做薩沙的那個人拿起一瓶酒,抬起頭——此刻,警察的行机正懸在住宅上空大約三十米處。令人吃惊的是,飛机怎么這么快就下降了。薩按与瓦夏頭上的短發蓬散著,螺旋槳掀起的勁風吹打著臉頰,螺旋槳与發動机刺耳的尖叫聲壓住了說話聲“到我們這儿來了,……”
  一個守衛隊員放下酒瓶,轉過臉,看見大門外十剛剛駛近的几輛警車的車頂。
  “一,二,三……”發愣而變得呆傻的守衛隊員指著駛近的警車數著,“你看到了嗎,瓦夏,他們到這儿來干啥?他們都瘋了嗎?
  你給老板打個電話……一般來說,這好像緬托夫斯基式的突襲。“
  不錯,聰明的守衛班班長猜對了:從低懸的直升机上放下一個繩梯,順著梯子下來了一些奇怪的人。光滑的帶有防彈玻璃護面和突出天線的塑料頭盔反射著落日的余暉;裝甲背心及寬大的腰帶上系著的帶有某种气体的噴射器重重地向下墜著;短小輕便的自動步槍有節奏地在肥大的脖頸上搖晃著……
  他們是從“星際大戰”中歸來的勇猛的“外星人”,當然,表面看上去要和气得多。
  雖然兩個守衛隊員首先看到的情形大至都差不多,可他們的反應卻不盡相同:薩沙仍舊張著嘴在那儿站著,瓦夏則立即將手伸進迷彩服的內衣兜中取手机……
  瓦夏還沒來得及打電話,第一個從繩梯上下來的人以習慣的動作舉起了帶消音器的自動步槍,听到的是一种冰雹落到金屬窗台上的敲打聲,兩個守衛隊員滿身鮮血,向院中的石板地上倒去。
  与此同時,從“塔伊爾”公司大門旁停著的几輛汽車中已經跑出了一些人,他們也戴著凸出玻璃護面的頭盔,也挎著同樣的自動步槍。
  守衛班的頑抗在几秒鐘之內就被鎮壓下去了。其實,任何頑抗都未曾有過。第三個守衛隊員剛把手伸向手槍套,他那留著短發的頭立即就撞到了亂放在桌子上的地圖上,而第四個人,知道于預此事沒有任何益處,于是,馬上舉起了雙手。
  空軍陸戰隊占領了院中的位置,同時掐斷了信號裝置的電源,而乘警車來的特警隊員們,轉眼間就沖進了屋子里。
  自動步槍發出清脆的響聲,公司辦事處里充滿攻擊者那沉重的軍靴聲。他們行動協調一致而且十分專業:四個人奔向二樓,三個人到三樓,其余的人分散在一樓。
  特警隊隊長走近惟一還活著的守衛隊員,做手勢要他將地下室的門打開。
  “是……是……”守衛隊員沮喪地從衣兜中取出鑰匙,“拿去吧,拿去吧……全都拿去吧,只是……請你們別殺我!”他那眼神中透出牲畜般的恐懼。
  過了二十分鐘左右,一切都結束了。十個寫有“俄羅斯聯邦·駐華沙大使館·外交信件。不許翻動!”字樣的鋅制箱子,在可數的几分鐘內,就被裝到警察的直升飛机中。發動机轟鳴起來,旋翼飛机慢慢升入夜空。乘汽車而來的特警隊員沒有急忙离開辦事處。當直升飛机已經看不見時,戴塑料頭盔的隊員們把一些裝有汽油的油桶拖到屋中。他們迅速地將燃料洒到所有樓層。
  特警隊隊長拿出了火柴……
  又過了十分鐘,這三輛汽車都沖出了“塔伊爾”辦事處。在這座現代化城堡內,在裝飾的瓦蓋下面,火焰呼嘯著一步一步地毫不留情地吞沒了一切……
  在廣闊無垠的波蘭平原的上空,在馬佐夫舍省小村庄的上空,五月的晚霞正在熊熊燃燒。血紅而憂郁的光線照耀著房屋的瓦蓋,照耀著金黃色松樹的樹冠,照耀著鐵路沿線千篇一律的毫無生气的混凝土線杆。古老的天主教教堂上的玻璃閃爍著火焰般的光芒,帶有繪畫的玻璃從下面反射出稀奇古怪的影像,一個剛刮過臉的天主教老教士正在講壇上布道演說,他低著頭,皺著眉,免得陽光直射他那視力极差的雙眼。
  天主教教徒那庄嚴的贊歌肅穆和諧,但卻無法傳到位于波蘭小鎮馬爾基尼亞郊區那小實驗室的屋子里。實驗室厚厚的牆壁,就像囚室里那樣,窗戶也是用玻璃鋼護衛著,舖有專門地面的屋地,可以消除任何聲響。這也不足為奇———在這里,在這個波蘭小鎮的鎮中心,就有一個實驗室和一個工厂,它們主要生產那种已經聞名于東方邊境外的新的麻醉劑——“俄羅斯性亢進劑”。
  這本是怪事,然而,無論是天主教教士,還是地方警察局的局長,無論是鎮政府的委員先生們,還是住在不遠處大家都知道的“團結工會”的積极分子們,甚至都未猜想過,在這些厚厚的牆壁后面發生了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這個二層樓的小工厂正在生產某种藥品——不知是有著含糊名字“烏普薩”的阿司匹林,還是避孕劑。當然了,這种秘密活動的代价是很昂貴的,可是,生產出來的麻醉劑卻更加昂貴,更不用說它的光輝前景了……
  一個平面為正方形的房間,完全被一些設備占滿了。一台超現代化計算机同一個簡單的酒精燈并排放著;一台沙土色的古式座鐘放在電腦掃描儀操縱台的下面。許多蒸餾瓶、變阻器、燒瓶、大小燈泡、試管及酒精燈—一所有這一切使人回憶起也許是中世紀煉丹術的地方,也許是法西斯集中營中某种可怕的實驗室。
  其實,這就是一個實驗室。
  實驗室的主人看上去并不像他的辦公室那樣稀奇古怪:胖墩墩的,穿著油跡斑斑的高領絨線衣,閃閃發光的禿頭,留著形成一絡一絡的胡須,戴著一副深色的圓眼鏡,那樣子使人難以猜測,他不知在什么地方,非常像舊時那一類半瘋癲的到處投擲炸彈的恐怖分子。
  他走近桌子,俯身察看正在閃爍的計算机顯示器,他點了几下“鼠標”,調出某個資料。一排排均勻的數字,古怪的公式,還有那些專門的符號——所有這一切只是對了解情況的人才有意義。
  肥胖的噬人者滿意地微笑了一下,這位化學家离開微机桌,朝隔壁的方向走去——那里有一個生產控制台。有很多儀表、按鈕、操縱杆、兩個監控器,而主要是有一面透明的牆,一面可以監督生產粉紅色粉末生產過程的牆。未來工厂看上去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都沒有,有的是接連不斷的自動裝置、電子設備和机器人;從生產的最初几個階段到將產品定量分裝到小型塑料袋中,不用人去接触產品。
  大胡子又笑了笑,匆匆看了一眼各种儀表,按動了某個按鈕,走回自己簡陋的居室。
  一天的工作結束了。生產“俄羅斯性亢進劑”的計划同往常一樣,完成了。是啊,有什么辦法呢?不僅在社會主義時期要有計划,而且在野蠻的資本主義時期也有,特別是,如果每投人一次美元能夠帶來的不只是百分之一百利潤的時候。
  突然間,窗外傳來汽車駛近的聲音。車輪下的砂礫發出喀嚓喀嚓的響聲,汽車發動机打了几下噴嚏,不響了。來者沉重的腳步聲甚至傳到了厚厚的牆壁里面。
  大胡子的身軀碎然一抖,慢慢走到窗前,小心翼翼地看著外面——大門前停著几輛警車。磚牆外面站著一群戴蛋型頭盔的波蘭特警隊員:不用說,小工厂被包圍了。
  “媽的……”實驗室主人富于表情地低聲含糊地罵道,毫無疑問,此人是個俄國人。
  化學家隨之而來的一些動作大概會受到任何一名職業革命家的贊賞:他從小桌子底下拿出一支卡拉什尼科夫短筒自動步槍,立即將所有的門都關上了(這些門是借助實驗室操縱台自動鎖上的),他占据了窗旁的一個位置。然后,他從口袋中拿出手机,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地撥了某個電話號碼,對方沒人接。
  “哼,媽的……”主人重又罵了一句,他拔掉槍栓。“就是說,他們來了……”
  化學家的這种決心是可以理解的。在追捕他的情況下,是不能指望波蘭司法机關對他寬恕的:一些地方法規對麻醉劑生產者是相當嚴酷的——他大胡子也不會与那些守衛隊員的命運有何不同,他也不能指望將他驅逐到俄羅斯。
  有六個人負責麻醉劑小工厂的防衛工作,這也不會對波蘭特警隊构成多大的威脅。而且,這六個人看清了這一點,所以他們決定不開槍。過了几分鐘,實驗室主人惊恐地看到,所有這六個人都舉著手,一個跟著一個地走出了門廊。
  就在這時,一個特警隊員手里拿著一個喇叭筒,從掩体里面用帶有很強波蘭回音的俄語喊道:“房子被包圍了,我勸你們主動投降……抵抗是沒有意義的。”
  “什么沒有意義?”大胡子哼了一聲,舉起了自動步槍,用槍筒猛撞了一下窗框,玻璃立刻發出破碎聲,散落在實驗室里,一陣槍聲打破了夜晚的宁靜……
  抵抗也确實沒有意義:大胡子所以拼命地回擊,只是因為他已沒有別的出路可走,六十六發子彈對他來說正好夠用。在兩個“卡拉什尼科夫”商店里恰恰就有這么多。從窗內射擊對攻擊者沒有造成多大威脅,他們都躲在掩体的后面,只有几個人受了點輕傷。
  你看,此后事情的發生全是按照早已用過的呆板公式進行的:首先,一些具有使人耳聾、眼瞎效果的榴彈飛進窗內,然后,在自動步槍“噠噠噠噠”聲的伴隨下,特警隊員們穿過火焰与硝煙沖進了實驗室。
  大胡子也受到了打擊,他飛出几米后,倒在小桌上。玻璃丁當響起來,蒸餾瓶、試管及變阻器呼嘯著散落一地。然后,實驗室的主人又一次遭到可怕的打擊,接著又是一次……几分鐘后,化學家的面部已變得血肉模糊。
  “停止,停下來!”突然,有人用俄語發出命令,“不能這樣沒命地打了,不然你們的事情不知會弄糟到什么程度……我們還需要他。”
  特警隊的戰士們迅速地調過頭去,看到指揮官陪伴一個個頭不高的男人走進房門。此人二十七歲左右,青筋暴露,手上戴的大塊鑽石戒指(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將晚霞折射成無數條光束。令人惊訝的是,如同野獸般嚴厲的安全部門特警隊的指揮官對走進屋里的這位俄羅斯人异乎尋常地彬彬有禮,這么說一點也不過分。
  “怎么?……怎么……”一名執行官不解地問,而受傷者艱難地抬起頭,看了一眼走進來的人,含糊不清地說了一句什么奇怪的話:看得出,他是非常熟悉這個掌權者的。現在,在這個實驗室主管的眼神中,顯露出馬上就會得救的希望。
  指揮官走近受傷者身旁,對他說了几句話,然后,特警隊員們,包括隊長在內,全部撤了出去。
  他們等了不長時間,那神秘的俄羅斯人從實驗室走了出來,他往上衣側兜塞著好像光盤盒的東西——一种用于保存計算机光盤的專用小盒。
  指揮官沖進實驗室,他看到大胡子正趴在地上,鮮血從口中淌出來。此刻,在暮色之中,血流看上去全然像咖啡渣一樣呈黑褐色——化學家一動不動,也听不見喘气;一雙玻璃鈕扣般可怖、毫無表情的眼睛瞪著。
  計算机的成套系統被打開了——看得出,其中的某些部分被拿走了。
  那位古怪的俄羅斯人走近指揮官,极其自信而又傲慢地說:“你听著,安熱先生對我說,您會在到達華沙前偷偷將我扔下……好吧,沃伊采赫先生——再過六小時,我要乘飛机到瑞士去……”
  大約就在波蘭安全部門特警隊攻打馬爾基尼亞鎮小工厂的同時,在与馳名的比亞韋斯托克“ABC ”超級商店鄰近的一棟樓房低矮的圍牆上,坐著一個外貌凶惡的男人:一塊大傷疤貫穿全臉,正方形的下巴,雙目射出憂郁的眼神——這一切都會下意識地引起過路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覺。假如波蘭公民看到這個人身上刺著如此稠密的花紋,假如他們知道當時報紙曾譴責過他,他們絕對會遠遠地繞他而行。
  其實,這正是他——馬金托什,大竊賊科通的辦事人。現在,他既不想過去人們的評价,也不想“公出”的事情,甚至不想他的上司科通,那個著名的阿列克賽·尼古拉耶維奇·那依琴柯。
  “魚雷”純粹是在享受這五月傍晚的寂靜,和暖的微風,深黑的啤酒,他注視著對面那歪斜的木制小屋,眯縫起雙眼,欣賞那布滿晚霞的天空。他臉上閃過一絲微笑,這一笑,使他臉上那塊傷疤變成了稀奇古怪的弓形。
  突然,從側面的什么地方傳來了腳步聲。馬金托什覺得不必大惊小怪。能在這儿閒逛的人還少嗎——波蘭的酒鬼,俄羅斯的“獨木舟”,或者一對對情人。
  腳步聲逼近了,這位科通的辦事人懶洋洋地移開酒瓶,回過頭來。這時,一個陌生人走近了他,從步態來判斷,是個醉鬼,這個人用俄語含糊地說著什么。他甚至未能發現正在矮牆上喝啤酒的人。當他用目光盯住馬金托什時,立刻傻乎乎地笑了起來。
  “哥們儿,給點啤酒喝喝……涼,涼點也沒關系……”
  毫無疑問,這個向他走來的人是個俄羅斯人,他已喝得醉醺醺了。他穿著汗臭熏天的破衣爛社,下巴上長著三天未刮的短髯,身上因久未洗澡而散發著臭气……他大概是由布格河那邊過來的,現在正在建筑工地或某個老爺的豬舍干活。像他這樣的人這里還不少。
  這些家伙可不是一口酒就能打發得了的,干脆一腳把他踹開答了。
  “哎,我說你呀,快從這儿走開吧。”馬金托什不滿地眯起眼睛,重又懶洋洋地向啤酒瓶探過身子。
  可是,陌生人沒有听從他善意的勸告,又向前逼近了一步,肮髒的臉上做出某种像是受委屈的樣子,聲音嘶啞地說。
  “怎么,是咽喉炎在折磨我吧?哥們儿,就來一口,我嗓子都渴得冒煙了……”
  酒气味熏得馬金托什直惡心,他不由自主地閃開了——看得出,他不習慣于人們用這樣的口吻跟他講話。
  “你听著,老山羊,离這儿遠點。”他溫和地對酒鬼勸道。
  可是那個人卻冷不防地答道:“你是怎么回事,找對你像對自己的兄弟一樣,而你一口啤酒都舍不得給我……”奇怪,這個人撞到馬金托什眼前這么長時間,居然還有力气走路——其實,他不靠牆也能走路。
  馬金托什向后退了几步,看來,他害怕這個丑鬼那雙髒手把他雪白的襯衫弄髒。
  “趁著你身子還完整,离遠點,你這個蒼頭燕雀。”他眼睛一眨木眨地盯著酒鬼,真誠地用黑話警告說。
  此刻,他們的目光碰到了一起:馬金托什猛然間意識到,這個走失的蒼頭燕雀根本就沒有喝醉;他十分清醒,而且理智地看著馬金托什。
  “魚雷”最后看到的是一個尖尖的銳器,射出一道長長的暗光。鏈子穿過助間扎穿心髒,在死者那雪白的襯衫上慢慢洞出一個血紅的斑點……
  酒鬼一改原來的醉態,那身破爛衣服里面露出一件運動服。
  他漫不經心地將破爛衣服扔到死者身上。殺手小心地環顧了一下周圍,迅速從死尸旁走開。
  几秒鐘后,一輛平平常常的波蘭“菲亞特”車离開了“ABC ”
  超級商店,疾馳而去。

  ------------------
  坐擁書城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