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年(辛巳,公元八零一年)
  春,正月,甲寅,韓全義至長安,竇文場為掩其敗跡,上禮遇甚厚。全義稱足疾,不任朝謁,遣司馬崔放入對。放為全義引咎,謝無功,上曰:“全義為招討使,能招來少誠,其功大矣,何必殺人然后為功邪!”閏月,甲戌,歸夏州。韋士宗既入黔州,妄殺將吏,人心大扰。士宗懼,三月,脫身亡走。夏,四月,辛亥,以右諫議大夫裴佶為黔州觀察使。
  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朔方邠、宁,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于宁州,乙酉,薨。
  初,渾瑊遣兵馬使李朝寀將兵戌定平。瑊薨,朝寀請以其眾隸神策軍;詔許之。
  楊朝晟疾亟,召僚佐謂曰:“朝晟必不起,朔方命帥多自本軍,雖徇眾情,殊非國体。宁州刺史劉南金,練習軍旅,宜使攝行軍,且知軍事,比朝遷擇帥,必無虞矣。”又以手書授監軍劉英倩,英倩以聞。軍士私議曰:“朝廷命帥,吾納之,即命劉君,吾事之;若命帥于它軍,彼必以其麾下來,吾屬被斥矣,必拒之。”
  己丑,上遣中使往察軍情,軍中多与南金。辛卯,上复遺高品薛盈珍繼詔詣宁州。六月,甲午,盈珍至軍,宣詔曰:“朝寀所將本朔方軍,今將并之,以壯軍勢,威戎狄,以李朝寀為使,南金副之,軍中以為何如?”諸將皆奉詔。
  丙申,都虞候史經言于眾曰:“李公命收弓刀而送甲胄二千。”軍士皆曰:“李公欲內麾下二千為腹心,吾輩妻子其可保乎!”夜,造劉南金,欲奉以為帥,南金曰:“節度使固我所欲,然非天子之命則不可,軍中豈無它將乎!眾曰:“弓刀皆為官所收,惟軍事府尚有甲兵,欲因以集事。南金曰:“諸君不愿朝寀為帥,宜以情告敕使。若操甲兵,乃拒詔也。”命閉門不內。軍士去,詣兵馬使高固,固逃匿,搜得之。固曰:“諸君能用吾命則可。”眾曰:“惟命。”固曰:“毋殺人,毋掠金帛。”眾曰:“諾。”乃共詣監軍,請奏之。眾曰:“劉君既得朝旨為副帥,必撓吾事。”詐稱監軍命,召計事,至而殺之。戊戌,制以李朝寀為邠宁節度使。是日,宁州告變者至,上追還制書,复遣薛盈珍往詗軍情。壬寅,至軍,軍中以高固為請,盈珍即以上旨命固知軍事。或傳戊戌制書至邠州,邠軍惑,不知所從。奸人乘之,且為變。留后孟子周悉內精甲于府廷,日饗士卒,內以悅眾心,外以威奸党。邠軍無變,子周之謀也。
  李金奇既執天下利權,以貢獻固主恩,以饋遺結權貴,恃此驕縱,無所忌憚,盜取縣官財,所部官屬無罪受戮者相繼。浙西布衣崔善貞詣闕上封事,言宮市、進奉及鹽鐵之弊,因言錡不法事。上覽之,不悅,命械送錡。錡聞其將至,先鑿坑于道旁。己亥,善貞至,并鎖械內坑中,生瘞之。遠近聞之,不寒而栗。錡复欲為自全計,增廣兵眾,選有材力善射者謂之挽強,胡、奚雜類謂之蕃落,給賜十倍它卒。轉運判官盧坦屢諫不悛,与幕傣李約等皆去之。約,勉之子也。
  己酉,以高固為邠宁節度使。固,宿將,以寬厚得眾,節度使忌之,置于散地,同列多輕侮之;及起為帥,一無所報复,由是軍中遂安。
  丁巳,成德節度使王武俊薨。
  秋,七月,戊寅,吐蕃寇鹽州。
  辛巳,以成德節度副使王士真為節度使。
  己丑,吐蕃陷麟州,殺刺史郭鋒,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項部落而去。鋒,曜之子也。僧延素為虜所得。虜將有徐舍人者,謂延素曰:“我英公之五代孫也。武后時,吾高祖建義不成,子孫流播异域,雖代居祿位典兵,然思本之心不忘,顧宗族大,無由自撥耳。今听汝歸。”遂縱之。
  上遣使敕韋皋出兵深入吐蕃以分其勢,紓北邊患。皋遣將將兵二万分出九道,攻吐蕃維、保、松州及栖雞、老翁城。
  河東節度使鄭儋暴薨,不及命后事,軍中喧嘩,將有它變。中夜,十餘騎執兵召掌書記令狐楚至軍門,諸將環之,使草遺表。楚在白刃之中,操筆立成。楚,德棻之族也。八月,戊午,以河東行軍司馬嚴綬為節度使。
  九月,韋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
  左神策中尉竇文場致仕,以副使楊志廉代之。
  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撥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万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冬,十月,庚子,加皋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賜爵南康王。南詔王异牟尋虜獲尤多,上遣中使慰撫之。
  戊午,鹽州剌史杜彥先棄城奔慶州。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貞元十八年(壬午,公元八零二年)
  春,正月,驃己摩羅思那遣其子悉利移入貢。驃國在南詔西南六千八百里,聞南詔內附而慕之。因南詔入見,仍獻其樂。
  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万解維州之圍,西川兵据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戰,虜悉眾追之,伏發,虜眾大敗,擒論莽熱,士卒死者太半。維州、昆明竟不下,引兵還。乙亥,皋遣使獻論莽熱,上赦之。
  浙樂觀察使裴肅既以進奉得進,判官齊總代掌后務,刻剝以求媚又過之。三月,癸酉,詔擢總為衢州剌史。給事中長安許孟容封還詔書,曰:“衢州無它虞,齊總無殊績,忽此超獎,深駭群情。若總必有可錄,愿明書勞課,然后超資改官,以解眾疑。”詔遂留中。己亥,上召孟容,慰獎之。
  秋,七月,辛未,嘉王府咨議高弘本正牙奏事,自理逋債。乙亥,詔“公卿庶僚自今勿令正牙奏事,如有陳秦,宜延英門請對。”議者以為:“正牙奏事,自武德以來未之或改,所以達群情,講政事。弘本無知,黜之可也,不當因人而廢事。”
  淮南節度使杜佑累表求代。冬,十月,丁亥,以刑部尚書王鍔為淮南副節度使兼行軍司馬。
  己酉,鄜坊節度使王栖曜薨。中軍將何朝宗謀作亂,夜,縱火。都虞候裴玢潛匿不救火,旦,擒朝宗,斬之。以同州刺史劉公濟為鄜坊節度使,以玢為行軍司馬。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零三年)
  春,二月,丁亥,名安黃軍曰奉義。
  己亥,安南牙將王季元逐其觀察使裴泰,泰奔硃鳶。明日,左兵馬使趙勻斬季元及其党,迎泰而复之。
  甲辰,杜佑入朝。三月,壬子朔,以佑檢校司空、同平章事;以王鍔為淮南節度使。
  鴻臚卿王權請遷獻、懿二祖于德明、興圣廟,每禘祫,正太祖東向之位;從之。
  乙亥,以司農卿李實兼京兆尹。實為政暴戾,上愛信之。實恃恩驕傲,許人荐引,不次拜官,及誣譖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側目。
  夏,四月,涇原節度使劉昌奏請徙原州治平涼,從之。
  乙亥,吐蕃遣其臣論頰熱入貢。
  六月,辛卯,以右神策中尉副使孫榮義為中尉,与楊志廉皆驕縱招權,依附者眾,宦官之勢益盛。
  壬辰,遣右龍武大將軍薛伾使于吐蕃。
  陳許節度使上官兌薨,其婿田偁欲脅其子使襲軍政。牙將王沛,亦兌之婿也,知其謀,以告監軍范日用,討擒之。乙未,以陳許行軍司馬劉昌裔為節度使。沛,許州人也。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己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齊抗以疾罷為太子賓客。
  初,翰林待詔王伾善書,山陰王叔文善棋,俱出入東宮,娛侍太子。伾,杭州人也。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太子嘗与諸侍讀及叔文等論及宮市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极言之。”眾皆稱贊,獨叔文無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謂曰:“向者君獨無言,豈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視膳問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逐大愛幸,与王伾相依附。叔文因為太子言:“某可為相,某可為將,幸异日用之。”密結翰林學士韋執誼及當時朝士有名而求速進者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定為死友。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以進,日与游處,蹤跡詭秘,莫有知其端者。籓鎮或陰進資幣,与之相結。淳,吳人,嘗為左司郎中;溫,渭之子,時為左拾遣;景儉,濡之孫,進士及第;曄,滉之族子;諫,嘗為待御史;宗元、禹錫,時為監察御史。
  左補闕張正一上書,得召見。正一与吏部員外郎王仲舒、主客員外郎劉伯芻等相親善,叔文之党疑正一言己陰事,令韋執誼反譖正一等于上,云其朋党,游宴無度。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坐遠貶,人莫知其由。伯芻,乃之子也。鹽夏節度判官崔文先權知鹽州,為政苛刻。冬,閏十月,庚戌,部將李庭俊作亂,殺而臠食之。左神策兵馬使李興幹戍鹽州,殺庭俊以聞。
  丁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損薨。
  十一月,戊寅朔,以李興幹為鹽州刺史,得專奏事,自是鹽州不隸夏州。
  十二月,庚申,以太常卿高郢為中書侍郎,吏部侍郎鄭珣瑜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珣瑜,餘慶之從父兄弟也。
  建中初,敕京城諸使及府縣系囚,每季終委御史巡案,有冤濫者以聞。近歲,北軍移牒而已。監察御史崔薳遇下嚴察,下吏欲陷之,引以入右神策軍。軍使以下駭懼,具奏其狀。上怒,杖薳四十,流崖州。
  京兆尹嗣道王實務征求以給進奉,言于上曰:“今歲雖旱而禾苗甚美。”由是租稅皆水免,人窮至坏屋賣瓦木、麥苗以輸官。优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
  監察御史韓愈上疏,以“京畿百姓窮困,應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征未得者,請俟來年蚕麥。”愈坐貶陽山令。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八零四年)
  春,正月,丙戌,天德軍都防御團練使、丰州刺史李景略卒。初,景略嘗宴僚佐,行酒者誤以醯進。判官京兆任迪簡以景略性嚴,恐行酒者獲罪,強飲之,歸而嘔血。軍士聞之泣下。及李景略卒,軍士皆曰判官仁者,欲奉以為帥。監軍抱置別室,軍士發扃取之。監軍以聞,詔以代景略。
  吐蕃贊普死,其弟嗣立。
  夏,四月,丙寅,名陳許軍曰忠武。
  左金吾大將軍李升云將禁軍鎮咸陽,疾病,其子政諲与虞候上官望等謀效山東籓鎮,使將士奏攝父事。六月,壬子,升云卒。甲寅,詔追削升云官爵,籍沒其家。
  昭義節度使李長榮薨,上遣中使以手詔授本軍大將,但軍士所附者即授之。時大將來希皓為眾所服,中使將以后詔付之。希皓言于眾曰:“此軍取人,合是希皓,但作節度使不得。若朝廷以一束草來,希皓亦必敬事。”中使言:“面奉進止,只令此軍取大將校与節鋮,朝廷不別除人。”希皓固辭。兵馬使盧從史其位居四,潛与監軍相結,起出伍曰:“若來大夫不肯受詔,從史請且句當此軍。”監軍曰:“盧中丞若如此,此亦固合圣旨。”中使因探怀取詔以授之。從史捧詔,再拜舞蹈。希皓亟回揮同列,北面稱賀。軍士畢集,更無一言。秋,八月,己未,詔以從史為節度使。九月,太子始得風疾,不能言。
  順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永貞元年(乙酉,公元八零五年)
  春,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德宗涕泣悲歎,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癸已,德宗崩。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絲因、衛次公等至金鑾殿草遺詔。宦官或曰:“禁中議所立尚未定。”眾莫敢對。次公遽言曰:“太子雖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屬心。必不得已,猶應立廣陵王。不然,必大亂。”絲因等從而和之,議始定。次公,河東人也。太子知人情憂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遺詔于宣政殿,太子縗服見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衛士尚疑之,企足引領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時順宗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帘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漸,王伾先入,稱詔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決事。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忠言,稱詔行下,外初無知者。以杜佑攝冢宰。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于紫宸門。
  己酉,加義武節度使張茂昭同平章事。
  辛亥,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欲專國政,首引執誼為相,己用事于中,与相唱和。
  壬子,李師古發兵屯西境以脅滑州。時告哀使未至諸道,義成牙將有自長安還得遺詔者,節度使李元素以師古鄰道,欲示無外,遣使密以遺詔示之。師古欲乘國喪侵噬鄰境,乃集將士謂曰:“圣上万福,而元素忽傳遺詔,是反也,宜擊之。”遂杖元素使者,發兵屯曹州,且告假道于汴。宣武節度使韓弘使謂曰:“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有以相待,毋為空言!”元素告急,弘使謂曰:“吾在此,公安無恐。”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弘曰:“兵來,不除道也。”不為之應。師古詐窮變索,且聞上即位,乃罷兵。元素表請自貶。朝廷兩慰解之。元素,泌之族弟也。
  吳少誠以牛皮鞋材遺師古,師古以鹽資少誠,潛過宣武界,事覺,弘皆留,輸之庫,曰:“此于法不得以私相饋。”師古等皆憚之。
  辛酉,詔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貶通州長史。市里歡呼,皆袖瓦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壬戌,以殿中丞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依前翰林待詔,蘇州司功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伾寢陋,吳語,上所褻狎;而叔文頗任事自許,微知文義,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伾出入無阻。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見李忠言、牛昭容計事。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轉相交結。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書,韋執誼承而行之。外党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主采听外事。謀議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獎,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僩然自得,謂天下無人。榮辱進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与往還者,相次撥擢,至一日除數人。其党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過一二日,輒已得之。于是叔文及其党十餘家之門,晝夜車馬如市。客候見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餅肆、酒壚下,一人得千錢,乃容之。伾尤闒茸,專以納賄為事,作大匱貯金帛,夫婦寢其上。
  甲子,上御丹鳳門,赦天下,諸色逋負,一切蠲免,常貢之外,悉罷進奉。貞元之末政事為人患者,如宮市,五坊小儿之類,悉罷之。先是五坊小儿張捕鳥雀于閭里者,皆為暴橫以取人錢物,至有張羅网于門,不許人出入者,或張井上使不得汲者。近之,輒曰:“汝惊供奉鳥雀!”即痛毆之,出錢物求謝,乃去。或相聚飲食于酒食之肆,醉飽而去,賣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毆詈。或時留蛇一囊為質,曰:“此蛇所以致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勿令饑渴。”賣者愧謝求哀,乃攜挈而去。上在東官,皆知其弊,故即位首禁之。
  乙丑,罷鹽鐵使月進錢。先是,鹽鐵月進羡餘而經入益少,至是,罷之。
  三月,辛未,以王伾為翰林學士。
  德宗之末,十年無赦,群臣以微過譴逐者皆不复敘用,至是始得量移。壬申,追忠州別駕陸贄、郴州別駕鄭餘慶、杭州刺史韓皋、道州刺史陽城赴京師。贄之秉政也,貶駕部員外郎李吉甫為明州長史,既而徙忠州刺史。贄昆弟門人咸以為憂,至而吉甫忻然以宰相禮事之。贄初猶慚懼,后遂為深交。吉甫,栖筠之子。韋皋在成都,屢上表請以贄自代。贄与陽城皆未聞追詔而卒。
  丙戌,加杜佑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使。以浙西觀察使李錡為鎮海節度使,解其鹽轉運使。錡雖失利權而得節旄,故反謀亦未發。
  戊子,名徐州軍曰武宁,以張愔為節度使。
  加彰義節度使吳少誠同平章事。
  以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先是叔文与其党謀,得國賦在手,則可以結諸用事人,取軍士心,以固其權,又懼驟使重權,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會計之名,位重而務自全,易可制,故先令佑主其名,而自除為副以專之。叔文雖判兩使,不以簿書為意,日夜与其党屏人竊語,人莫測其所為。以御史中丞武元衡為左庶子。德宗之末,叔文之党多為御史,元衡薄其為人,待之莽鹵。元衡為山陵儀仗使,劉禹錫求為判官,不許。叔文以元衡在風憲,欲使附己,使其党誘以權利,元衡不認,由是左遷。元衡,平一之孫也。侍御史竇群奏屯田員外郎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又嘗謁叔文,揖之曰:“事固有不可知者。”叔文曰:“何謂也?”群曰:“去歲李實怙恩挾貴,气蓋一時,公當此時,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一旦复据其地,安知路旁無如公者乎!”其党欲逐之,韋執誼以群素有強直名,止之。
  上疾久不愈,時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親奏對者。中外危懼,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党欲專大權,惡聞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時牛昭容輩以廣陵王淳英睿,惡之;絪不复請,書紙為“立嫡以長”字呈上,上頷之。癸巳,立淳為太子,更名純。程,神符五世孫也。
  賈耽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惡之,稱疾不出,屢乞骸骨。丁酉,諸宰相會食中書。故事,宰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叔文至中書,欲与執誼計事,令直省通之,直省以舊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懼,入白。執誼逡巡慚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語良久。杜佑、高郢、鄭珣瑜皆停箸以待,有報者云:“叔文索飯,韋相公已与之同食閤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執誼,莫敢出言。珣瑜獨歎曰:“吾豈可复居此位!”顧左右,取馬徑歸,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叔文、執誼等益無所顧忌,遠近大懼。
  夏,四月,壬寅,立皇弟諤為欽王,誠為珍王;子經為郯王,緯為均王,縱為漵王,紓為莒王,綢為密王,總為郇王,約為邵王,結為宋王,緗為集王,絲求為冀王,綺為和王,絢為衡王,絲熏為會王,綰為福王,紘為撫王,緄為岳王,紳為袁王,綸為桂王,繟為翼王。
  乙已,上御宣政殿,冊太子。百官睹太子儀表,退,皆相賀,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而王叔文獨有憂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哂之。先是,太常卿杜黃裳為裴延齡所惡,留滯台閣,十年不遷,及其婿韋執誼為相,始遷太常卿。黃裳勸執誼帥群臣請太子監國,執誼惊曰:“丈人甫得一官,奈何啟口議禁中事!”黃裳勃然曰:“黃裳受恩三朝,豈得以一官相買乎!”拂衣起出。戊申,以給事中陸淳為太子侍讀,仍更名質。韋執誼自以專權,恐太子不悅,故以質為侍讀,使潛伺太子意,且解之。及質發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為寡人講經義耳,何為預他事!”質惶懼而出。
  五月,辛未,以右金吾大將軍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甲戌,以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王叔文自知為內外所憎疾,欲奪取宦官兵權以自固,籍希朝老將,使主其名,而實以泰專其事。人情不測其所為,益疑懼。
  辛卯,以王叔文為戶部侍郎,依前充度支、鹽鐵轉運副使。俱文珍等惡其專權,削去翰林之職。叔文見制書,大惊,謂人曰:“叔文日時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職事,則無因而至矣。”王伾即為疏請,不從。再疏,乃許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學士名。叔文始懼。
  六月,己亥,貶宣歙巡官羊士諤為汀州宁化尉。士諤以公事至長安,遇叔文用事,公言其非。叔文聞之,怒,欲下詔斬之,執誼不可;則令杖殺之,執誼又以為不可,遂貶焉。由是叔文始大惡執誼,往來二人門下者皆懼。先時,劉辟以劍南支度副使將韋皋之意于叔文,求都領劍南三川,謂叔文曰:“太尉使辟致微誠于公,若与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与,亦當有以相酬。”叔文怒,亦將斬之,執誼固執不可。辟尚游長安未去,聞貶士諤,遂逃歸。執誼初為叔文所引用,深附之,既得位,欲掩其跡,且迫于公議,故時時為异同,輒使人謝叔文曰:“非敢負約,乃欲曲成兄事耳!”叔文詬怒,不之信,遂成仇怨。
  癸丑,韋皋上表,以為:“陛下哀毀成疾,重勞万机,故久而未安,請權令皇太子親監庶政,俟皇躬痊愈,复歸春宮。臣位兼將相,今之所陳,乃其職分。”又上太子箋,以為:“圣上遠法高宗,亮陰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輒當重任,賞罰縱情,墮紀紊綱。散府庫之積以賂權門。樹置心腹,遍于貴位;潛結左右,憂在蕭牆。竊恐傾太宗盛業,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聞,斥遂群小,使政出人主,則四方獲安。”皋自恃重臣,遠處西蜀,度王叔文不能動搖,遂极言其奸。俄而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箋表繼至,意与皋同,中外皆倚以為援,而邪党震懼。均,光庭之曾孫也。
  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韓泰主京西神策軍,諸宦者尚未寤。會邊上諸將各以狀辭中尉,且言方屬希朝。宦者始寤兵柄為叔文等所奪,乃大怒曰:“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其使歸告諸將曰:“無以兵屬人。”希朝至奉天,諸將無至者。韓泰馳歸白之,叔文計無所出,唯曰:“奈何!奈何!”無几,其母病甚。丙辰,叔文盛具酒饌,与諸學士及李忠言、俱文珍、劉光琦等飲于翰林。叔文言曰:“叔文母病,以身任國事之故,不得親醫藥,今將求假歸侍。叔文比竭心力,不避危難,皆為朝廷之恩。一旦去歸,百謗交至,誰肯見察以一言相助乎?”文珍隨其語輒折之,叔文不能對,但引滿相勸,酒數行而罷。丁巳,叔文以母喪去位。
  秋,七月,丙子,加李師古檢校侍中。
  王叔文既有母喪,韋執誼益不用其語。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謀起复,必先斬執誼而盡誅不附己者,聞者忷懼。自叔文歸第,王伾失据,日詣宦官及杜佑請起叔文為相,且總北軍;既不獲,則請以為威遠軍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憂悸不自保。是日,伾坐翰林中,疏三上,不報,知事不濟,行且臥,至夜,忽叫曰:“伾中風矣!”明日,遂輿歸不出。己丑,以倉部郎中、判度支案陳諫為河中少尹。伾、叔文之党至是始去。
  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怀信薨,以其子副使執恭為留后。
  乙未,制以“積疢未复,其軍國政事,權令皇太子純句當。”時內外共疾王叔文党与專恣,上亦惡之。俱文珍等屢啟上請令太子監國,上固厭倦万机,遂許之。又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大將軍袁滋為中書侍郎,并同平章事。俱文珍等以其舊臣,故引用之。又以鄭珣瑜為吏部尚書,高郢為刑部尚書,并罷政事。太子見百官于東朝堂,百官拜賀。太子涕泣,不答拜。
  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制敕稱誥。”辛丑,太上皇徙居興慶宮,誥改元永貞,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后,憲宗之母也。
  壬寅,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戶。伾尋病死貶所。明年,賜叔文死。
  乙巳,憲宗即位于宣政殿。
  丙午,升平公主獻女口五十。上曰:“上皇不受獻,朕何敢違!”遂卻之。庚戌,荊南獻毛龜二,上曰:“聯所寶惟賢。嘉禾、神芝,皆虛美耳,所以《春秋》不書祥瑞。自今凡有嘉瑞,但准令申有司,勿复以聞。及珍禽奇獸,皆毋得獻。”
  癸丑,西川節度使南康忠武王韋皋薨。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賦斂,丰貢獻以結主恩,厚給賜以撫士卒。士卒婚嫁死喪,皆供其資費,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樂為之用,服南詔,摧吐蕃。幕僚歲久官崇者則為刺史,已复還幕府,終不使還朝,恐泄其所為故也。府庫既實,時寬其民,三年一复租賦,蜀人服其智謀而畏其威,至今畫像以為土神,家家祀之。支度副使劉辟自為留后。
  郎州武陵、龍陽江漲,流万餘家。
  壬午,奉義節度使伊慎入朝。
  辛卯,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入明。全義敗于殷水而還,不朝覲而去,上在籓邸,聞其事而惡之。全義懼,乃請入朝。
  劉辟使諸將表求節鉞,朝廷不許。己未,以袁滋為劍南東、西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
  度支秦裴延齡所置別庫,皆減正庫之物別貯之。請并歸正庫,從之。
  辛酉,遣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潘孟陽宣慰江、淮,行視租賦、榷稅利害,因察官史否臧,百姓疾苦。
  癸亥,以尚書左丞鄭餘慶同平章事。
  九月,戊辰,禮儀使奏:“曾太皇太皇沈氏歲月滋深,迎訪理絕。案晉庾蔚之議,尋求三年之外,俟中壽而服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皇帝帥百官舉哀,即以其日為忌。”從之。
  壬申,監修國史韋執誼奏,始令史官撰《日歷》。
  己卯,貶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為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連州刺史。
  冬,十月,丁酉,右仆射、同平章事賈耽薨。
  戊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征劉辟為給事中。
  舒王誼薨。
  太常議曾太皇太后謚曰睿真皇后。
  山人羅令則自長安如普潤,矯稱太上皇誥,征兵于秦州刺史劉澭,且說澭以廢立。澭執送長安,并其党杖殺之。
  己酉,葬神武孝文皇帝于崇陵,廟號德宗。
  十一月,己巳,祔睿真皇后、德宗皇帝主于太廟。禮儀使杜黃裳等議,以為:“國家法周制,太祖猶后稷,高祖猶文王,太宗猶武王,皆不遷。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請遷主于西夾室。”從之。
  壬申,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司馬。執誼以嘗与王叔文异同,且杜黃裳婿,故獨后貶。然叔文敗,執誼亦自失形勢,知禍且至,雖尚為相,常不自得,奄奄無气,聞人行聲,輒惶悸失色,以至于貶。
  戊寅,以韓全義為太子少保,致仕。
  劉辟不受征,阻兵自守。袁滋畏其強,不敢進。上怒,貶滋為吉州刺史。
  复以右庶子武元衡為御史中丞。
  朝議謂王叔文之党或自員外郎出為刺史,貶之太輕。己卯,再貶韓泰為虔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又貶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司馬,和州刺史凌准為連州司馬,岳州刺史程异為郴州司馬。
  回鶻怀信可汗卒,遣鴻臚少卿孫杲臨吊,冊其嗣為騰里野合俱錄毘伽可汗。
  十二月,甲辰,加山南東道節度使于□同平章事。
  以奉義節度使伊慎為右仆射。
  己酉,以給事中劉辟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計故也。右諫議大夫韋丹上疏,以為:“今釋辟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上善其言。壬子,以丹為東川節度使。丹,津之五世孫也。
  辛酉,百官請上上皇尊號曰應乾圣壽太上皇,上尊號曰文武大圣孝德皇帝。上許上上皇尊號而自辭不受。
  壬戌,以翰林學士鄭絲因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以刑部郎中杜兼為蘇州刺史。兼辭行,上書稱李錡且反,必奏族臣。上然之,留為吏部郎中。

  ------------------
  國學网站推出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