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東周郎

第三卷 席捲江東 第一百八十八章 江東二張(下) 文 / 草牛

    第一百八十八章江東二張(下)

    張紘並沒有立即回答周瑜的話,而是閉目沉思了半響,方才回道:「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有恙在身,對您的事,實難幫忙。」

    周瑜心知這是張紘的托辭,便進一步請求道:「子綱先生和子布先生,您們的大名,遐邇皆知。四方之人,嚮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周瑜眼中不覺隱隱泛有淚光。

    張紘見周瑜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義之氣,深受感動,終於對周瑜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輕咳一聲,說道:「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職分了。廬江周家乃世家大族,世代為官,在民眾間很有號召力,加之你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那時你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輔漢室,所建的功業,絕不會下於齊桓、晉文,定會流芳千古的!目前世事多難,如果你想建功立業,我將與好友子布一起去支持你!」

    周瑜大喜,忙起身對著張紘和張昭二人行禮道:「多謝兩位先生的相助!一言為定!」

    張紘哈哈笑道:「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我們今日便可隨你下山!」

    張昭在一旁對著周瑜深施一禮,說道:「這亦是江東百姓之福啊。」

    其實張紘和張昭二人一直關注著天下局勢,自從周瑜在廬江名聲鵲起之後,他倆便將目光牢牢地鎖定在周瑜身上。聽聞廬江推行新政,百姓們安居樂業,農耕發展,百業興旺,政通人和,二人還曾結伴到廬江暗中考察了一番,深為震撼。回來後二人也對周瑜的做法進行了討論和總結,得出的結論就是要麼周瑜身邊有高人指點,要麼周瑜本身就是目光長遠、胸襟開闊的高人,否則是不會想得出這麼一系列治理地方的好辦法的。

    這之後,張紘和張昭二人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過周瑜,包括他起兵攻略丹陽。如果說廬江的考察之行是讓他倆對周瑜的治理內政能力有了瞭解,這次攻略丹陽的過程則讓他倆對周瑜在武略方面的能力有了較深的認識,緊緊憑藉著廬江一萬多人馬,對抗劉繇和吳景二人五六萬人的聯軍,連戰連捷,且用兵之巧妙令人歎為觀止。

    張紘和張昭二人也並非就是想一直隱居於世外,他們總想著這滿腹的學問應該學有所用,只是苦於沒有遇到明主而已。周瑜的出現,讓他們的眼睛一亮,而去周瑜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士人中很有影響力,這在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

    漢之二祖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都起於布衣,因為出身問題,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建國之路艱苦而又漫長。周瑜較之他們,就沒有出身的問題,背後又有整個周氏家族以及與周家世代交好的江南陸家的支持,自是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在全國的範圍內周家的影響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在江南一帶,周家加上陸家的影響力,卻比袁家只大不小。

    前幾日周瑜派孫邵來請他們出山,出於自抬身價的心理,以及他們並不知曉周瑜的誠意到底有多少,因此張紘和張昭婉言拒絕了。這次周瑜親身前來,態度恭敬,執晚輩禮,這讓張紘和張紹心裡很是受用,不用說,他們便藉著這個台階下,自然就答應了周瑜的請求,出山為其做事了。

    周瑜當即令呂岱率著帶來的侍衛幫助張紘和張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後對張紘說道:「子綱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內替你們二位買下了兩處宅院,雖然不大,但頗為清淨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將其打掃乾淨,添置些傢俱,再配幾個傭人服侍你們。你們二位是不是在這裡再休息休息,幾日後我會派人過來接你們進城的。」

    張紘用手輕撫微微有些灰白的長鬚,笑道:「公瑾啊,你考慮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們先行謝過了。不過既然答應了你,晚幾日下山不如早幾日下山,我們也可算是急脾氣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們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兩位請教的。你們就先住在縣衙內吧,待你們的宅院好了,再搬過去不遲。」

    說罷,周瑜便留下呂岱等人負責收拾張紘和張昭二人的物品,帶回秣陵城。自己和孫邵、張紘、張昭便先行下山,騎馬緩緩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將腦海裡關於張紘和張昭的資料又過濾了一遍……

    張紘,自子綱,乃徐州廣陵人士。早年到洛陽求學,鑽研《易》、《尚書》、《韓詩》、《禮記》、《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鄉後,被推薦為茂才,而張紘並沒有接受。據說在洛陽時,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皆稱疾不就。說明此時張紘已經是聲名遐邇了。

    但是隨著局勢的日益混亂,張紘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居江東。

    在歷史上,張紘被孫策說服,投奔於他。孫策死後,張紘又繼續輔佐孫權,成為東吳政權的重臣。他有四大貢獻:幫孫權出謀劃策,明確了孫吳政權的發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孫吳的暫時聯盟,為孫吳政權的建立和穩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協助孫權鞏固政權;建議孫權建都秣陵。

    作為為孫吳政權草創、建立、鞏固立下汗馬功勞的兩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損,不敢蒙寵,權不奪其志。每從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規諷。」張紘時時提醒孫權,語重心長,同時不忘君臣之禮足顯一代名士風範。

    建安十七年,張紘在還吳迎家的路上病故。臨終之時,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張紘反覆告戒孫權「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信中的言語同名聞天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非無忠臣賢佐,闇於治體也,由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據自然之勢,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歡,無假取於人;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雖則有釁,巧辯緣間,眩於小忠,戀於恩愛,賢愚雜錯,長幼失敘,其所由來,情亂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學,少年時就博覽群書,同琅邪趙昱、東海王朗等人在當地很有名氣。弱冠之時被州郡察舉為孝廉,但是張昭並沒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開討論君王避諱的事情,並和當時的汝南主簿應劭展開筆墨之爭,得到州里名士陳琳等人的稱讚,由此名氣大振。

    徐州刺史陶謙舉薦張昭為茂才,張昭還是不去,陶謙以為張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氣之下就把張昭給抓了起來,幸好由於趙昱等人的極力營救,張昭才得以釋放。但是直到張昭被孫策納入麾下的十幾年時間,張昭一直是隱身於山野之間,並沒有在仕途方面進行發展。這和當時紛亂的局勢及清流名士的風氣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張昭的性格應該說已經基本定型。這就是:「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這種性格對於張昭一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歷史上張昭投奔孫策後,孫策委以重任,張昭如魚得水,殫盡竭慮,為孫策迅速穩定江東局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孫策死後,作為托孤的重臣,張昭卻沒有得到孫權的重用,逐漸走了下坡路。這裡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張昭在類似於赤壁之戰等幾個重大事件上判斷失誤,失去了孫權的信任,最後張昭游離在東吳政權的核心層之外。

    張昭雖然在戰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絕對是一個得力的重臣。

    午後,周瑜一行人已經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圍,秣陵城那高大的城牆已經歷歷在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