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域縱橫記

第四卷《收取北地》 第二十九回:北地風雪飄滿天,奇襲精銳出荒原(上) 文 / 文衍

    十一月、十二月……時光流逝,在鵝毛大雪紛飛之中,新城軍民迎來了新一年的春節。

    這新的一年,義軍政權稱之為「祥興三年」。本來在祥興二年春天,崖山之戰過後,宋朝已經覆滅;不料在這萬里遠方,又有一個政權延續該年號,步入了祥興三年。

    在大將軍的仁政之下,奴隸翻身的義軍將士們過了一個空前豐盛的春節,士氣高漲。獲得自由的全城工匠、苦力、女奴們,日子也過得好了,許多男女還開始配對成家了,憶苦思甜,都對率領義軍揭竿而起的大將軍感恩涕零。雖如此,不少人還懷著憂慮,擔心東斯人再來圍攻,更擔心默闊帖木兒率領大軍從印度回師,那時該怎麼辦?還有想得更遠的人,擔心城裡的物資會吃完用完,好日子還能過上多久?

    人心從來很難統一,因此也不是人人都滿腔熱情跟隨大將軍。在巡視民情的過程中,趙矜發現頗有一部分人悲觀頹喪。但這無所謂,只要能夠用好能用的人,就可以了。

    於是趙矜開始琢磨,冬天過去之後,應該怎樣開疆擴土。這個時候,卻有一人求見,提出:「主公,兵貴神速,我軍何不趁著隆冬出奇兵,攻略北地?」

    「隆冬出兵?」趙矜覺得匪夷所思。然而這位前來提議的人正是有勇有謀的齊勁,他應該不會像何磐那樣一拍腦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必然經過慎密考慮。趙矜就問:「這可行麼?」

    「可行。」經過幾個月相處,手下們已經從主公那裡學到了不少普通話。齊勁就給趙矜解釋:「主公,兵法的道理——攻其不備,乃是上策。如今隆冬季節,冰天雪地,原本不宜出兵。然而,萬事無有絕對,自古以來也有一些名將,趁著雪天出奇兵,達到意想不到之戰略目的。」

    趙矜想想齊勁所言不假,點點頭:「這個我也知道。不過,我們隆冬出兵,難道不危險麼?」

    齊勁就給趙矜分析:第一,我軍將士都是苦出身,比較不怕冷。第二,我軍物資充裕,軍馬夠用。第三,我軍士氣高漲,將士有著赴湯蹈火的決心。第四,我軍跟剛剛解除圍城時不同,已經有了基本的訓練。

    趙矜覺得有道理,再問:「那麼,你的作戰計劃是怎麼樣的?」

    「主公,兵不在多。主公可撥與末將二千輕騎,再以四千匹軍馬馱帶糧草、帳篷,末將誓為主公掃平北地!」

    「壯哉!」趙矜讚一聲,心想,齊勁有這樣的決心,本大將軍豈能輸他?就道:「乾脆,我做統帥,你當先鋒,咱們一起打這場戰役吧!」

    於是趙矜次日聚集眾將商議,意見相爭頓時激烈。有的將領大為振奮,願隨主公前往;有的將領認為主公親自冒險不妥,應由齊勁前往便可;有的將領認為冒險計劃本身不可行。

    最後還是趙矜力排眾議,說道:「北地必須速取!否則,東邊蒙古,西邊長毛,只怕天氣暖和以後他們大舉攻來,我軍可連個迴旋餘地都沒有。至於我親自出馬,也是必須——政權草創,我怎能不與將士們同甘苦、共患難?這樣我軍才更有希望迅速拿下北地。因此,我意已決!」

    趙矜都這麼說了,卻還有人出班道:「且慢!主公!末將有話講。」

    趙矜看看是偏將軍李圭,微一點頭:「請講。」

    「主公豈欺長毛國無有能人?」通曉兵法的李圭慷慨陳詞:「北地路遠林密,倘若長毛國有一、二能人,或設埋伏,或截後路,我軍殆矣!」

    可不是?北地森林密佈,道路既少,而且都必須穿過莽莽叢林。只要北地國家有一兩個厲害的能人,到處都可以埋伏,也可以輕易切斷義軍後路。

    還不止這樣,李圭又道:「況且北地長毛各國雖小,卻也有城堡可恃。主公,小城不可小看,若無火炮,攻城難矣!」

    這也說得有理。在古代,攻城真的很不容易。別小看一些小城,往往就是這樣的小城難攻,歷史上多的是一堆大軍團團包圍一座小城,結果經年累月也打不下來的戰例。

    裨將軍史逞一聽,出班道:「我軍怎無火炮?起義之時,繳獲八尊,豈不足夠?」史逞是二十二騎之一,忠誠勇烈,一心希望政權迅速壯大,故此堅決主戰。好些個將領都是這種想法,齊聲附和。

    「列位有所不知。」這時偏將軍鹿祥出班道:「我軍雖有炮,卻無炮藥,炮皆不可用也。」原來鹿祥在起義之前身為鐵匠頭領,曾參與鑄造火炮,深知火炮運用方面的問題。當下他向眾將解釋一番:默闊帖木兒遠征時,不但帶走了現成的火炮、火藥,還把能夠製造火炮、火藥的工匠以及硝石原料全都帶走了。義軍繳獲的八門火炮是放在王宮裡做擺設的,有炮無藥,無法使用。

    「那麼,炮藥如何制得?」史逞皺眉問。火藥是這個時代的不傳之秘,一般人完全搞不懂。

    鹿祥對於火藥也不太瞭解,搖頭道:「我不知也。唯知炮藥必須硝石,硝石產於撒馬爾罕周近,此處卻無。」

    趙矜在上面聽他們說話,笑著插話道:「呵呵……火藥的配方我倒是知道一點點,無非是硝石、硫磺、木炭這三種原料,但是各自比例多少,我記不得了,這些以後有條件再研究。目前我們的現狀是,既沒有能製造火炮、火藥的工匠,又沒有原料,用炮攻城是行不通的。務實來講,還是先討論能夠速取北地的辦法。」

    鹿祥、史逞拱手道:「主公所言極是。」皆退回班中。

    趙矜再對李圭道:「李將軍所言,固然有道理。但我跟你商榷:關於攻打北地容易被埋伏、被切斷後路的問題,難道我們不趁冬天去,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嗎?一樣有啊!所以,反而是要及早出兵為妙!」

    趙矜說到這裡,蕭銎出班道:「主公之見英明。往年,末將曾為汗國戍守邊境,頗知北地路遠林密,近乎絕域。汗國屢屢出兵西侵,唯獨不伐北地,因其有備則難攻也。如今,北地未必知我義軍建立,怎能提防?且在隆冬之際,即便有防也必不如天暖之時。我軍正好趁其不備,攻其不意,乃上上良策也!」

    蕭銎以自己的實際經驗說話,理由就很充分。以前汗國經常出兵欺壓西邊的東斯拉夫國家,唯獨不打北地,主要就是因為路遠林密,而且道路缺乏,只有一兩條,特別容易被切斷。再說北地各國都是小國,油水不大。東斯各國這次聯合出兵反抗韃靼,卻不邀請同屬東斯種族的北地各國協同,也是考慮到北地各國太小,而且要聯絡它們太難。現在的北地各國,恐怕還不知道義軍建立政權,準備吃它們!趁著它們不知道,義軍應該趕緊去打,免得讓他們知道了提防著。

    北地各國固然都是小國,但這個「小」僅僅是指人口稀少,北地的地域卻是十分廣大的,物產其實很富饒。因此對於義軍來說,取北地具有重大意義。蕭銎完全贊同趙矜、齊勁的意見,認為必須速取北地,使得義軍政權得到一個廣大的後院,戰略形勢便有很大好轉。

    聽蕭銎這樣分析,眾人紛紛點頭。李圭向主公拱手,再向蕭銎拱了一拱,退回班列。

    「主公,末將尚有一個疑慮。」武藝平平但是心思慎密的林宓出班道:「路遠天寒,我軍取北地勢必不能出動太多人馬。依末將算來,至多三五千。那麼,以這三五千人馬取北地十數國,只怕取不下。」

    趙矜笑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不過,兵不在多,在於運用得法。歷來的許多奇襲戰役,用兵數千足矣。三國時曹操奇襲烏巢,率兵五千。魏延欲出小路千里襲取長安,也只討兵五千;可惜諸葛亮不給,非要出大兵經大道曠日持久作戰,結果反而勞而無功。難怪後世兵法家都說諸葛亮政治傑出、軍事不行。唐朝名將李愬雪夜取蔡州,冒著『大雨雪,旌旗裂』的惡劣天氣,長驅直襲擁兵數萬的吳元濟老巢,用兵也不過九千,其中還三千殿後,實際未參戰。」

    林宓想了一想,拱手道:「主公所言極是,末將多慮了。」遂退下。

    趙矜起身道:「那麼,兵貴神速,想定就去做,不要再耽於討論了!各位將軍,盡快協助我準備好出兵事宜!」

    眾人聽了,皆拱手道:「遵令!」

    其實趙矜還有些想法沒有跟眾人說,這些自己心中有數就可以了。根據趙矜向熟悉北地情況的軍民瞭解,北地各個土著民族長年來一直處在東斯人殘酷統治之下,生活可謂水深火熱。因此,趙矜想要爭取他們,將他們納入義軍的陣營!也就是說,義軍一方面奇襲,一方面還可以廣泛發動北地人民打擊東斯統治者,是有雙重勝算的!

    不僅如此,團結土著民族,還具有長遠的政治意義,有利於締造一個和諧強大的政權,長治久安。這一點,趙矜跟何安平商議過了,何安平深表贊同。

    還有李荼。李荼為將經驗豐富,趙矜自然少不了與他商量。李荼深思熟慮之後,亦贊成速取北地之舉。他告訴趙矜:隆冬出兵,其實正好。剛剛入冬之際,天氣變化大,道路難行;到了隆冬,地面上積雪都僵硬了,天氣變化也不大了,人體也適應寒冷氣溫了,反而便於行走。在北地,有經驗的獵人就在隆冬出發,獵貂獵鹿。最會做生意的商人也不辭辛苦,在隆冬裡搶先收購皮草。

    趙矜經過多方瞭解,還有什麼顧慮?因此當眾說「我意已決」,其實並不是出於剛愎自用。一個政權的領導人,不可能凡事都向手下仔細說明。

    新生的義軍,將士幹勁十足,辦事雷厲風行。第二天,出征的人馬已經選好,趙矜即在校場上會聚眾將,拔出令旗、令箭,要發命令。

    還沒發,一將奮勇上前,攘臂高叫:「主公在上!末將某願為先鋒!」

    趙矜一看頭大。這是何磐。經過了兩個多月,何磐總算學懂了,應該是「主公在上」,而不是「末將某在上」。他踴躍爭當先鋒,精神可嘉。不過,他實在不是趙矜想要的先鋒人選。千里奇襲,先鋒豈能用粗人?

    「很好,很好。」趙矜遂和顏悅色地讚許:「何磐積極性高,值得誇獎。不過,我們這次奇襲作戰,第一是要精細的人,第二是要會做政治工作的人;你還在學習中,下次再看看有沒有機會讓你做先鋒。」於是趙矜將令旗一揮:「眾將聽令!」

    眾將慌忙肅立拱手。

    趙矜先抽出一根令箭:「齊勁!」

    「末將在此!」

    「你任先鋒,率領五百精騎,當先前進!目標——北地最大的國家斡伐魯侯國!應以最快速度,直襲其都城,擒拿其國主!拿下斡伐魯,其餘小國便可風捲殘雲,事關重大,不得輕忽!」

    「末將得令!」齊勁聽明命令,接過令箭。趙矜喊話其實並不是喊給齊勁聽,而是喊給廣大將士聽,讓他們都明白。

    「顏士重、戴得功!」趙矜又叫。

    「末將在此!」

    「主公在上,末將全聽主公吩咐!」

    「你們兩個,擔任中軍副將,挑選一千騎兵,三千馬匹,除了兵器之外,只攜帶最基本的乾糧草料、行軍帳篷。其餘輜重,一概不帶。這就跟著本大將軍,掃北去也!」

    「得令!」顏士重、戴得功上前接過令箭。

    「鹿祥、劉商!」

    「末將在此!」

    「末將聽候主公調遣!」

    「你二人,率領後軍三千步卒,以騾車、馬車載運物資,作為後繼。你們的基本任務,不是廝殺,而是向各個土著民族村寨做好宣傳工作。每到一地,遇到缺衣少食的貧民就周濟他們。務必讓他們明白本大將軍的仁政。當然,萬一前面軍隊奇襲不成,戰役演變成強攻,你們還有用處。」

    「得令!」鹿祥、劉商上前接過令箭。

    先鋒、中軍、後援都已經安排好。沒有「末將某」的份,何磐悶悶不樂,趙矜看了看,再拔出一根令箭,叫一聲:「何磐、姚蠻子!」

    何磐精神大振,虎步趨前,震天般大叫:「末將某在此!」

    姚蠻子也幹勁十足地上前,沉默寡言地躬身一參。

    「你二人,率領二百猛士,作為本大將軍的虎賁親衛。行軍時輪流宿衛,作戰時緊緊跟隨,不得有誤!」

    「末將某曉得了!」何磐接了令箭,甚感光榮,一手高高擎著,一手拉了姚蠻子,昂首闊步地下去了。

    趙矜又安排了留守的各項工作,讓李荼、何安平、烏達負總責。再次日,義軍北伐隊伍起個清早,井然有序開出新城,向著北方一片雪茫茫的大地迤邐行進。

    (待續本回下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