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三百二十三章 種蕃薯,定陞遷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三百二十三章種蕃薯,定陞遷

    七月的天,實在是酷熱難當,早朝,楊改革早早的結束了,然後躲進乾清宮或者文華殿裡辦公,可以享受到各種冰鎮的水果,用來祛暑,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七月初三。

    楊改革早早的就結束了早朝,這早朝已經越來越沒意思了,特別是一旦時間過長,這天氣實在是受不了,所以,楊改革是嚴格的控制早朝的時間,不是什麼大事,絕不拿到早朝上去說,小事情,都在乾清宮裡或則文華殿裡處理了。

    今日,楊改革就來到文華殿,和內閣,大臣們處理一些事。

    「今年北方的旱情,已經可以確定了,相當的嚴重,各部,各衙門都已經陸續收到上奏,說是乾旱得厲害,不光是今年的夏收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就連夏種,也是受到很大的影響,沒水,這種子都種不下去啊!種子種不下去,今年不少地方是要絕收的,這北方幾省,特別是陝西,該怎麼辦?」楊改革開始詢問自己的內閣班子和幾個尚書,這些人,是明帝國的管理核心。到了七月,陝西的乾旱已經完全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不僅僅是影響夏收,更是無法夏種,楊改革的話應驗了,楊改革鬆了一口氣,自己這神棍,裝得非常成功,也有點懼怕,這乾旱可是明末農民造反的導火索。

    首輔施鳳來首先來了個:「全奈陛下洪福,如今,有高達一千萬兩的賑災銀去賑災,雖然天災無情,但是陛下有情、天子有情、大明王朝有情,百姓今年,可以少受一些磨難了……」施鳳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頓馬屁送上。

    「是啊!陛下,有徐子先在陝西,應該無大礙的,災民此時,應該是知道了陛下的仁慈和恩德,想必,正在努力的沿著河流向下遊走,找陛下的移民救濟點呢,如此天災僅僅還是一個開始,也只有陛下此策,把人都遷移出去才是正途!」另外一個大臣也是馬屁奉上,皇帝這一手千萬兩白銀賑災的手段,立刻讓皇帝的聲望攀升到定點,在繼扳倒魏忠賢之後,成了皇帝另外一件彪炳千秋的事。

    其他幾個大臣,也立刻跟進,馬屁送上。

    楊改革也是笑著受了,道:「這些暫且就不說了,朕這裡有一份奏報,是徐師傅上的,徐師傅說,陝西那邊,他已經在全力的進行移民了,很多災民聽說了朕有移民安置災民的計劃,都拖家帶口的沿河而下,準備移民,因為乾旱得厲害,所以災民數量相當的龐大,徐師傅說,因為移民眾多,所以,往來的公文,傳遞消息的量非常大,如今的驛遞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使移民的速度提高,徐師傅諫議朕,要加大招收陝西當地驛卒數量,用來傳遞越來越多的移民公文,諸位看這件事如何辦?」

    楊改革還是念念不忘陝西李自成那個郵遞員,在和徐光啟的信裡,幾次問到徐光啟信件傳遞的速度怎麼樣,會不會影響移民的效率,是不是需要多加一些負責傳遞信件消息的驛卒?徐光啟也沒多想,覺得這確實是需要更多的人來傳遞消息,因為移民實在是太多了,往來的公文,信息的傳遞量相當的大,確實需要多加人手,本來這件事,在司農司內部招人手就是,沒必要加驛卒,但是皇帝既然這樣說,徐光啟也就順了皇帝的意思,上了這樣一個奏疏。

    「回稟陛下,臣以為,百萬移民,確實工程繁浩,公文往來確實相當的重,多加幾個驛卒,這是完全必要的,如今,一切還是以救助災民為重,當招募些驛卒,臣完全贊同這件事。」施鳳來依舊是個皇帝的擴聲器,皇帝說什麼,他立刻跟進,跟著皇帝說什麼,還要把皇帝的話演繹一番,顯得合情合理。

    其他幾個內閣和尚書們,雖然鄙夷施鳳來,但是也沒作聲,這件事,合情合理,而且銀子還是皇帝出,根本沒必要說。

    這件事,很容易就定了下來,大臣上奏疏,內閣同意,皇帝用印,這件事,就是合法的了,剩下的,就歸劉懋負責了。

    楊改革快速的給李自成的工作上了一道保險,讓這個郵遞員無法失業。又開始處理下一件事。

    「徐師傅在奏疏種還說,雖然陝西的地很乾旱,種不活糧食,但是,種蕃薯,卻還是可以,徐師傅說,經過他的走訪和觀察,因為乾旱而種不了糧食的地,其中,起碼還有四五成是可以補種蕃薯的,蕃薯的高產,大家也知道,每畝能產幾千斤,如今正是種植秋蕃薯的好時節,錯過了這個時機,今年可就過去了,徐師傅在奏疏上說,希望能得朕和朝廷的大力支持,支持他全力推廣蕃薯,……這蕃薯,大家也知道當初在賑災的方略當中,就是其中的一條,但是,當時行事匆忙,也即沒有詳細的規劃這蕃薯到底該如何的推廣,如今,形式緊急,陝西以及周邊受災的程度,相信大家也知道,必須出奇招,下大力氣把這蕃薯推廣出去,這件事,必須當成和移民一樣重要的事來辦,諸位看看,都有什麼奇招?」楊改革推廣蕃薯不是沒路數,路數都有的,但是,如今旱情,遠超當初的預計,如今時間緊急,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計劃進行了,必須在計劃的同時,另外出奇招,出新招,讓蕃薯能迅速的在陝西形成鋪天蓋地之勢,緩解陝西的災情。

    說到正事了,這些大臣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一個個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腳趾頭,似乎在想主意。

    一個大臣道:「啟稟陛下,陛下是不是派一名欽差前去專門督促各州縣加緊補種秋蕃薯?」一個大臣按照傳統的慣例提了個辦法,按照傳統的套路,地方出了事,就得派欽差。

    「陛下,陝西賑災,補種蕃薯,已經由徐子先負責了,如何還派一名欽差下去?」官僚們,立刻就這個派欽差合理不合理進行了辯論。

    楊改革鄙視,歪樓也不是這樣歪的吧,趕緊叫停。

    「好了,諸位卿家就別爭了,還是想個奇招,猛招吧,過了這幾日,即便是想補種蕃薯,都來不及了。」楊改革說道。

    群臣才沒爭了,開始把話題轉到正事上來。

    一個大臣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如今,要想迅速的在陝西各地補種蕃薯,所謂奇招,也只能讓各州縣重視,只有各州縣重視了,這補種蕃薯一事,才可能立刻變為現實……」一個大臣說了實話,這件事,牽涉整個陝西,要說能有做到立刻在全陝西境內補種蕃薯這種事,除了通過官府,再無其他第二家。

    「不錯,卿家說得有理,徐師傅說他們司農司雖然在推廣補種蕃薯,奈何始終是不得力,亟需地方官府配合和支持,所以,也在奏疏當中,懇請朕下旨督促各地州縣全力配合和支持他們補種蕃薯……」楊改革點頭贊同道。這種對付天災還得靠政府的動員能力,政府的動員能力強,執行力強,救災才給力,但是,要靠明末官僚階級的執行力去救災,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啟稟陛下,臣也贊成,陛下應該下旨,督促陝西各州縣立刻補種蕃薯,務必減輕天災帶來的損失……」一個大臣也贊同道。

    一個人出來贊成,其他人也出來跟進,彷彿什麼事只要下一道聖旨,就萬事大吉了。當然,這也是官場老套路了,要知道,即便是日後朱家的祖墳被挖了,皇帝也就下了一道聖旨罪己呢,可見,在當時朝廷看來,聖旨就是處理任何事的萬用良藥。

    施鳳來覺得怪怪的,昨天,他就得了皇帝傳信,說今天要處理一件事,要他如何如何說,務必把這件事辦成,就是要他當個托的意思。

    今天說到這補種蕃薯的事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找機會把皇帝要說的話說出來,他還在醞釀情緒,找說詞,沒料到,這已經有人把他的話頭帶了起來,讓他感覺到驚訝,皇帝什麼時候又另外找托了?

    見沒人說話了,趕緊站出來,替皇帝當托,把托要說的話說出來,要是再不說,自己這個托的角色,可就全被另外一個托給演完了呢。

    「啟稟陛下,臣以為,如今,萬事該當以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為重,而要想迅速在陝西全境全面補種蕃薯,除了督促、責令各州縣衙門全力配合司農司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了,以臣看,此事,必須下大決心,下大力氣,下狠招才有可能辦成這件事,蕃薯的高產,臣是知道的,一畝地可抵幾畝糧田的產量,即便是水土不豐盛之地,畝產幾千斤也不是難事,陛下,此乃是上天賜下救命的東西啊!為此,臣諫議陛下,下旨,各州縣,凡是在今年補種蕃薯的事上面,有大進展,有大功勞,有大業績的,可酌情提陞官品,以此來推動蕃薯迅速的在這些天裡在陝西全境鋪開……,陛下,救人如救火,百萬災民等不起啊!……」施鳳來終於找個機會,把自己這個托的作用很好的發揮了出來。

    施鳳來這個主意,就是楊改革的意思,當然,這事得通過施鳳來的口說出來,因為皇帝得站在公正和裁判的位置,所以,一邊當運動員,一邊當裁判的事,還不能太明顯了,要盡量顯得自己公平,公正。

    施鳳來的這個主意一提出來,立刻就讓文華殿的氣溫再升高幾度,大家開始就這件事議論紛紛。

    楊改革放任眾臣討論了一會,才道:「施首輔這個辦法,諸位怎麼看?都說說。」楊改革當起裁判來。

    一個大臣等不及了,立刻提出自己的意見:「啟稟陛下,臣反對,此事,完全違背了我朝任官的慣例,以種蕃薯的多寡來確定是不是升一個人的管,這也太兒戲了吧,有辱我等當官的聲譽……」

    當然,也有不少贊成這件事的:「啟稟陛下,臣贊成這件事,如今還有什麼事比拯救百萬,乃至數百萬災民更加重要的事?以種蕃薯的多寡定才能,升品級,這有何不可?種的蕃薯越多,收穫也就越大,就可以多養活百姓,能拯救更多的百姓,何來有辱斯文之說?何來有辱官員的聲望之說?」

    「陛下,臣贊成,人命關天啊!臣以為不光要以種蕃薯的多寡來確定官員的陞遷,更要以收穫蕃薯的數量來確定官員是否陞遷……,只有如此,各地的州縣才會下大力氣補種蕃薯,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這種事,除此之外,再無他法……」力挺的官員也不少。

    「啟稟陛下,臣反對,即便是補種蕃薯很重要,難道其他事情就不重要了?朝廷任命的官員,難道就不用做其他事了?陛下如果以蕃薯多寡來定陞遷與否,那對那些在其他方面出色,有突出貢獻的官員豈不是不公?」反對的也是有理由的。

    「xxx,你這個老匹夫,如今陝西那邊還有什麼事比賑災重要?既然補種蕃薯能抵抗天災,能起到賑災的作用,就值得下大力氣去辦,陛下都說了要出奇招,難道你想看著陛下百萬子民嗷嗷待哺得不到吃食而餓死嗎?xxx,你置陛下於何地?你安得什麼心?」

    楊改革在龍椅上看得歡樂,如此給力的罵聲,楊改革不用猜,也知道是兵部尚書劉延元的,這劉延元自從在那天的群臣大戰當中獨佔鰲頭,贏了二百萬兩的軍費之後,這脾氣,也就漸漲了,這罵人的話,也就越來越多了。

    劉延元這殺傷力,實在是太大,眾火力立刻轉向,全朝著劉延元而去。

    「劉延元,你這個……」這個官員一時不知道該罵劉延元什麼,罵髒話嘛,這裡是文華殿,在皇帝面前說髒話可是會治罪的;罵斯文了呢,一點殺傷力沒有。

    「陛下,劉延元他有辱斯文,簡直是斯文掃地,在朝堂上出口成髒,陛下,臣請陛下治他大不敬之罪。」一個大臣總算把話說利索了。

    這個人的話剛說完,聲音又立刻被人淹沒,楊改革就當完全沒聽到這句話,楊改革看著群臣爭論的場面,想起來日後台灣的「全武行」,或許,自己對這些官員太民主,太溫柔了,以至於,這些人有朝著「全武行」發展的跡象。

    群臣爭論了一段時間,估計是累了,或者是沒口水了。

    楊改革才兩手虛按兩下。

    群臣立刻安靜下來,看著皇帝準備說些什麼。

    「好了,諸位就不要爭了,既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這件事,朕就聖裁了。」楊改革如今的威信,算是樹立起來了,一開口,就沒人說話了,紛紛等著皇帝聖裁。

    「吏部尚書在嗎?」楊改革問道。

    「臣在。」吏部尚書出來道。

    「陝西全境,有多少州縣?」楊改革問道。

    「回陛下,陝西下轄八府,二直隸州,二十散州,九十五縣。」吏部尚書立刻回答道,這個數據屬於當官的基本素質,能當上尚書,這點功夫,還是得下的。

    「哦,好!既然這樣,那就下旨,各州縣全力協助徐師傅的司農司進行補種蕃薯,種的多收穫的多的,有獎勵,該陞官的陞官;種得少的,進行懲罰,如今,什麼事也比比不上朕的子民吃飯重要,誰要是敢耽誤朕一時,朕就耽誤他一世……」楊改革如今權威也逐漸的樹立起來了,這槍桿子也有了,說話的口氣,也就越來越重了。

    本來還想說什麼的幾個反對派,給皇帝這句話嚇著了,什麼叫「耽誤朕一時,朕就耽誤他一世」?這不明擺著,得罪了皇帝,日後沒有好下場嗎?又想起前些日子那個被皇帝借了人頭的陝西巡撫,忽然間,不少人都覺得自己的脖子涼快了許多。

    文華殿裡,氣溫陡降幾度,一些人還想說什麼,噎了噎話,還是沒說出來。場面一下子變得冷場了。

    畢自嚴本來不是尚書,到不了這個級別的會議,但是,戶部尚書郭允厚「請病假」了,於是,畢自嚴以代尚書事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當然,作為身份最低的一位,就一直沒開口說話,見皇帝冷場了,於是,出來打圓場。

    「啟稟陛下,臣以為,推廣蕃薯,事關重大,迫在眉睫,以蕃薯的多寡定陞遷尚且不論,但是,各州縣的財力不一,這對有些州縣是不公平的,臣請陛下,給各州縣撥下補種蕃薯的專款,讓各州縣都有能力迅速的推動此事,以完成陛下迅速推廣蕃薯的事,也讓這場事關陞遷的事更加的公平些。」畢自嚴一番話,直接就跳過了要不要以種蕃薯定陞遷,直接到了保證競賽的公平上面來了,算是變相的認同了皇帝的話。

    尷尬的場面得以解除,那些反對的人也沒有再在以種蕃薯定陞遷這件事上多嘴,而是討論起來,不同的州縣,該分得多少蕃薯推廣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