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三百二十四章 飆車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三百二十四章飆車

    文華殿裡,依舊熱鬧。

    群臣紛紛就什麼縣該獲得多少的種蕃薯的銀子而討論。

    「啟稟陛下,臣以為,該以縣的上、中、下等來給蕃薯銀,上縣,財力較好,只需三百里即可,中等的縣財力較差,則需要六百兩,下縣,窮困得很,則需要一千兩……」一個大臣搖頭晃腦的說道。

    「啟稟陛下,xx大人所言根本就是倒置了我朝上下縣的劃分法,臣以為,不妥,臣以為,上縣,有三百兩即可,但是中等縣,只需要五百兩即可,下縣,八百兩即可……」

    當官的立刻據理力爭,紛紛考據,該以什麼理由對各個縣撥多少蕃薯銀。

    楊改革聽得吃力,即便是全部按照下縣一千兩來算,也不過一百個縣,算起來,也不過十萬兩銀子,一個疆域萬里的帝國,為了幾萬兩銀子的事爭這樣久,這效率,有必要這樣爭嗎?楊改革說不出的鄙視。

    「好了,就別爭了,這點錢,總共才多少啊?值得我們君臣在這文華殿裡爭論這樣久嗎?這錢,朕出了,錢從內帑裡撥,上縣三百兩,中等縣五百兩,下等縣八百兩,散州補五百兩,直隸州也補三百兩吧……」楊改革瞧不上為了幾萬兩銀子而爭論不休的官僚們,都說比爾蓋茨丟錢了彎腰撿錢都虧本,可是這明帝國的管理核心,三丈金剛撿芝麻啊……

    群臣雖然被皇帝鄙視了,但是也不覺得有什麼,明朝的中央可是過慣了苦日子,每年解到戶部的才幾百萬兩呢,每年真正能自由調動的銀子,超過幾萬兩,都是豐裕的年景了,為了幾萬兩,當然得爭了,而且還得大爭,戶部可不比皇帝有銀子。皇帝您是財神爺下凡,我們可是叫花子呢。

    「陛下聖明……」見皇帝發內帑了,大臣們開始出來上馬屁了。

    「陛下聖明……」其實,大臣們全都望著皇帝的內帑,都知道皇帝有錢,不差錢,就等著皇帝開口呢。

    「百姓們洪福……」眾人一致的奉上馬屁。說實話,不管任何事上面,皇帝有一個好,那就是花錢爽快,跟著花錢爽快的皇帝,下面的人也跟著爽快,這和明朝歷代的皇帝是完全不同的,都說老朱家盡出怪胎,出一個會掙錢,會花錢的皇帝,也不出格。

    楊改革馬屁聽多了,也受不了,兩手虛按幾下,道:「陝西的各州縣,種蕃薯和收穫蕃薯多的,在前十五名,全部陞官,在前三十名,朝廷褒獎,官員考核列為優等,優先陞官;最後三十名,朝廷申斥,官員考核列為劣等,最後十名,主官十年內不得再次為官,屬官一律降品使用。」楊改革看不上明朝管理核心的辦事效率,整個事還摸摸擦擦的,實在是老態龍鍾。

    皇帝的話一出來,眾人就「哄」開了。

    反對者比上次還激烈,這次,皇帝可是開了很多先例了,以種蕃薯來定陞遷,已經很出格了,沒料到,居然還有因為種不好蕃薯而丟官的。

    「陛下,前十五的全部陞官?這得多少官位啊?陛下,可不能賣官啊!」一個大臣立刻出來反對到。

    「縣令升上去了,縣丞頂上縣令的位子,縣丞升上去了,主簿頂上縣丞的位子,依次類推,如果有功績出眾的未入流者,報上來,朕特旨,可以轉為流內,所以,實際上,也就升了十五個人的官,十五個六品官,難道我朝還安排不下嗎?吏部,十五個官有問題嗎?」楊改革厲聲問道。

    吏部尚書嚇了一跳,立刻條件反射般的回答道:「沒問題,回陛下,既然功績出眾,陞官是應該的,安排下去肯定是沒問題的。」實際上,皇帝並不管縣一級官員的陞遷,甚至連知府一級,也管不了,只有到了省,皇帝也才會過問一部分,因為皇帝的精力,實在是有限,光是中央和省一級官員的名字,皇帝都得下大力氣才能記住。其實大部分中低級官僚都是吏部在操作,升不陞官全部由吏部說了算。吏部尚書被皇帝的算法給嚇住了,感情皇帝也是個精怪啊!明白這當官,陞官的訣竅啊!看上去陞官的人好幾十,實際上,才升了十幾個人的官,這裡面就是學問。吏部尚書也怕皇帝插手他吏部的事,對中低級官員的陞遷進行大面積干預,要那樣,他這個吏部尚書當著也沒意思了。

    楊改革見吏部說沒問題,才沒接著追問,要是吏部說困難,楊改革就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吏部尚書,一個市裡可以有十幾個市長。

    「啟稟陛下,臣不贊成,這史上那裡有因為種不好蕃薯而丟官的?陛下,這個懲罰,實在是太重了點,而且毫無依據,陛下,此事不妥,請陛下收回成命……」一個官員出來反對了。

    「哼……,朕說過,誰敢耽誤朕一時,朕就耽誤他一世,諸位,這樣快就把朕的話忘記了嗎?朕說到做到,朕如今才還定了個十年,已經是照顧到各位臉面了,已經是給有些人留餘地了。」楊改革不待群臣抒發自己的反對意見,立刻以高壓姿態強壓下去,說話開始咄咄逼人,這槍桿子,銀子自己的都在手,該硬的時候,就硬得起來。

    群臣又是一陣寒顫。借人頭的事歷歷在目,雖然人頭最終是沒借到,可是,一省的封疆大吏就這樣死了,這死法,可是連泡都沒有冒一個,就這樣完了,死得還偷偷摸摸,值得讓人思考一下。

    反對的人本來還想爭一爭。

    施鳳來這個擴音器又開張了。

    「陛下,臣贊成,臣先前就說過,如今,還有什麼事比拯救百萬災民重要?到底是幾個人的官帽子重要,還是百萬災民的命重要?臣以為,只有如此的強壓下去,各州縣才會立刻行動起來,才會引起重視,否則,陛下這百萬子民豈不是要活活餓死了?」施鳳來倒是首先出來放了一炮,這一炮炸得也響,聲音也高,天理,法理,情理,樣樣都佔住了。

    一個大臣出來囉嗦了幾句:「陛下,陝西不是有徐子先在那裡了嗎?怎麼會餓死災民?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施首輔的話,不可信,種不種蕃薯,和餓不餓死人沒有必然聯繫……」

    「xxx,你這個老匹夫,還敢說種蕃薯和災民餓死沒必然關係?今年陝西大面積絕收,災民沒吃的就會挨餓,沒東西吃就會餓死人,餓死人就會有人造反,xxx,你還敢說種蕃薯和餓死人沒必然關係?你敢說種蕃薯和我朝社稷沒關係?蕃薯抗旱,產量高你知道不知道?種了蕃薯就有吃的,就不會餓死人,你知道不知道……」劉延元一頓亂轟……

    這個官員很受傷,今天已經被劉延元這樣罵不是一次了,這真的很受傷啊!立刻委屈的道:「陛下……,劉延元他罵臣……」這個官員受不了了,又不能和劉延元對罵,只能求皇帝。

    楊改革沒理他,有些人,就該罵,揮揮手,道:「諸位都別爭了,這件事,朕定下來了,幾個官員的帽子和百萬百姓的命,孰輕孰重,朕知道……,諸位也該分得清,也別勸朕,做這件事,是沒有錯的。」楊改革以強硬姿態定下這件事,不光是以種蕃薯定陞遷,更是以種蕃薯進行懲罰,補種秋蕃薯這件事,必須立刻在全陝西鋪開,明末這台老爺車,必須開出和諧號的速度。

    反對的人還沒說什麼,畢自嚴又接過話頭,道:「啟稟陛下,臣以為,簡單的定下最後三十名受懲罰還是太籠統了些,假如陝西全體州縣都積極應對,補種蕃薯,產量都很高,陛下依舊要處罰最後十名官員,這豈不是大失人心?豈不是不公?」畢自嚴看上去是和皇帝說問題,實際上,話裡,已經跳過了討論要不要進行懲罰這件事,而是就懲罰的力度,懲罰的細節問題進行討論了,讓懲罰補種蕃薯不了這件事變相的成為現實。

    畢自嚴這一手,徹底讓那些還準備爭議爭的人打亂了節奏了,人家都說到怎麼處罰上去了,還討論要不要處罰……

    「嗯,確實,這是個問題,那畢愛卿,你說,該怎麼辦?」楊改革問道。心裡對這個帝黨相當的滿意,這雙簧唱得可真好,幾句話,就把自己想辦的事辦妥了。

    「回稟陛下,臣以為,應該設立一個線,過了線的州縣,則可以免於處罰,比如,每州縣能產出十萬石的蕃薯,則可以免去處罰。」畢自嚴說道。

    「十萬石?畢大人,你沒說錯吧?平常年景,上縣也才交糧十萬石呢,這大災年裡,怎麼可能出得了十萬石?」一個大臣驚呼起來。

    「xx大人,十萬石看似很多,但是對於蕃薯來說,則不多,蕃薯每畝可產幾千斤,就以二千斤為例,十萬石,也只需要下田五千畝即可,陝西一個縣裡,五千畝下田不算什麼吧,何況田間地頭,山溝河灘都可以種,又容易成活,又容易養,只要稍微用點心思,這不難吧?」畢自嚴很自信的回答著。

    「可……」這個官員還準備說點什麼,不過一想,又沒說了。有些東西,越籠統越好開口,涉及到了詳細的數字,就不好隨便開口了,會出問題的。

    這經濟賬以算,數字一擺,立刻明瞭,五千畝下田還真的不算什麼,下縣的標準是年納糧三萬石以下,如果一個下縣每年繳納五千石糧食,按照明朝稅率往高了算,也有好幾萬畝稅田,而北方,一畝稅田往往實際有好幾畝、甚至十幾畝田【稅田和實際的田有區別,因為北方產量低,所以,往往幾畝,或者十幾畝田交一畝田的稅】,所以,五千畝下田不算什麼。

    反對的人咂咂嘴,還是沒說什麼。

    「很好,畢愛卿的這個建議,相當的好,就這樣說定了,如果能產十萬石蕃薯的,就可以免除處罰,到了今年收穫的時候,朕會派人去檢查的,少於這個數字的,可就別怪朕了……。」楊改革惡狠狠說道。

    看著皇帝那副吃人的樣,反對的人歇息下來,這件事,看樣子,是反對不了。

    「內閣即可把蕃薯定獎懲的詳細辦法送來,朕今日就要發出去,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傳到陝西各州縣,讓各州縣接到命令,立刻行動起來,另外,也把朕的這句話,一併帶給陝西各州縣……」楊改革說道。

    施鳳來立刻接口道:「啟稟陛下,請問是那句話。」

    「種蕃薯就在這幾天,誰耽誤朕一時,朕就耽誤他一世。這句話務必傳到陝西每一個州縣官員的耳朵裡。」楊改革下狠手,下決心,讓明末這台老爺車飆上一飆,怎麼也要把速度飆到一百二以上,不說趕和諧號,起碼,也要超高速。當然,前提,自己手裡有銀子,有槍桿子,有了這幾樣,自己該硬的時候就能硬了,誰敢不聽自己的?自己不介意再借一次人頭。

    群臣被皇帝的狠話給嚇著了,皇帝不像是個光說不練的主,這項上人頭,有被借走的危險啊!

    「回稟陛下,此話實在是不甚斯文,不合陛下聖人身份,臣懇請陛下,收回這句話,用文雅一點的話……」施鳳來沒有接旨,而是給皇帝體建議換個詞,這個詞,太狠了點,不像是皇帝說出來的話。

    「是啊!陛下,此話太過於粗魯,陛下,還是換一個吧,如果此話被記錄入史冊,則是陛下擦之不去的污點啊!」畢自嚴也開口諫議了,這話和臣子們私底下說說就是了,如果還夾雜在政令裡下發到各州縣,這可鐵定得載入史冊的啊!這個對皇帝是一個永久性的傷害啊!

    「不,這句話很重要,朕一定要這樣說,而且,一定要讓每一個州縣的官員都知道,都銘記在心,朕不光要這樣說,到時候,還要這樣辦……」楊改革鐵了心的要讓明末的老爺車飆上一百二十碼,不放點狠話,那群老爺車是不會理自己的。

    有不少人都在心裡譏笑皇帝,這種話也是能寫到史冊上去的?這樣寫出來,這皇帝鐵定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粗魯皇帝啊!這可得名傳千古的。

    帝黨的人著急了,他們跟著皇帝走,自然不希望皇帝的聲譽受影響,自然希望皇帝在歷史上有個好名聲。

    「啟稟陛下,這句話,如論如何說不得呀!依臣看,不如臣代陛下說如何?陝西那邊,臣還有幾個學生,可代陛下把這句話轉告他們,如此,既不傷陛下的聲譽,又可以讓他們知道事情的緊急,也算是事先有過說教了,日後被處罰了,也怪不得他人,陛下以為呢?」施鳳來在大事上沒出息,不過,在這小事上,倒是能中規中矩的出幾個主意,一副我是陛下死忠的表現。

    「啟稟陛下,臣在陝西也有幾個學生,臣也願意代陛下傳下這句話,臣這就寫信給那幾位學生,告知他們事情的嚴重程度,讓他們務必按照政令急速辦理,絲毫不懈怠……」一個大臣見這天大的拍馬屁的機會,那裡肯放過,立刻送上自己的忠心,為主分憂啊!這個機會可是難得。

    眾人一聽,還有這種好事?這種為君分憂的機會那裡能放過?一個個立刻挺身而出。紛紛說自己在陝西有幾個學生或者是認識幾個人,可以代皇帝把那句話傳到,皇帝也就不用把這句話記錄在史冊上了,皇帝也不用出醜了。

    楊改革就鬱悶了,這朝臣們難得是齊心一次,還別說,古代對這忠君還是看得很重的,在皇帝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楊改革的意願是讓陝西的那群老爺車飆起來,所以,才說重話,既然有人肯出力,讓那群老爺車飆起來,這重話誰說也就無所謂了。

    楊改革點點頭,微笑道:「諸位愛卿真是替朕分憂的忠臣啊!有諸位愛卿給朕分憂,朕就放心了,既然如此,這件事就這樣辦吧,內閣,把以種蕃薯定獎懲的政令連同諸位愛卿的信,一同發往陝西,六百里加急,務必早日到達。」

    「臣領旨……」施鳳來立刻答應道。

    皇帝在微笑,群臣也在微笑,文華殿裡,難得出現一回君臣和諧一堂的場景。

    負責驛遞的某個官員,面對朝廷裡大佬們送來的這些政令和信件,整個人快瘋掉了。

    平時用六百里加急,那都是軍國大事,一般信件都不會太重,數量也稀少,所以,快馬加鞭,才跑得快,那裡像今天,幾個大包袱丟在他的案几上,上面全部標明,六百里加急送往陝西,再看送信的地址,涉及陝西全境,不,而是陝西每一個縣都有。

    負責驛遞的這個官員傻傻的看著這幾大堆包袱,暈菜了,從來沒見過六百里加急還用包袱裝的,更惱火的是他送了幾批包袱出去了,現在又送來幾個包袱。早先那幾個朝中大佬寫信之後,回來跟別人一說,覺得自己有點份量,或者和陝西有牽連的官員們,都開始往陝西寫信,打的旗號就是替皇帝分憂,紛紛都是要用六百里加急。

    外面一個心腹跑來,媚笑著喊道:「老爺,老爺,好消息,好消息啊!要加薪了,剛得的消息,陛下下旨要在陝西招募更多的驛卒傳遞公文呢,這驛棧看來,是越來越有奔頭了……」

    這個官員怒罵道:「好個屁……」隨即又問道:「真的假的?」

    那個被罵的心腹莫名其妙,不明所以的挨了罵,又被自家老爺問,道:「千真萬確,聽劉大人那裡的老馬說的,這餉銀是陛下發的,這驛棧是越來越受重視,日後是有奔頭了。」這心腹又恬著臉討好到。

    「唉……,看來,本官也得上奏疏求陛下多招募些驛卒啊!……」這個官員哀歎一聲到。

    那個心腹莫名其妙的看著自家官老爺,不明所以,見官老爺的案幾上面又多了幾個包袱,問道:「老爺,這個也是要發出去的嗎?」

    「嗯,今日就發出去,全部都是六百里加急。」

    「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