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 美周郎 文 / 北方三哥

    袁紹和袁術這哥倆向來不合,袁術雖然長於袁紹,奈何其母只是袁家的一個小妾,地位並不高,所以子憑母低,袁術在袁家的地位也不高,尤其是袁紹出生後,袁紹之母乃是袁公的正妻,正妻之子乃為嫡系,所以袁紹一出生便可以繼承袁家的一切,四世三公的名號也只能留給袁紹使用,而袁術一點光芒都佔不到!

    所以這哥倆的間隙是從小就養成的,袁紹壓根就看不上他這位出身卑微的大哥,所以處處詆毀,而袁術也記恨這個比他幸運的弟弟,經常排擠,所以這哥倆不能見面,一見面就掐架。

    等待這哥倆成年的時候,袁公已老,便把袁紹舉薦給朝廷,已繼其位,而袁術只是被安排到了地方之上,做了一小官!

    幾年之後,這袁術也算是有些小本事,在壽春這個地方白手起家,成為一方刺史,坐鎮一隅,倒是袁紹在朝堂裡混的不咋地,之後便是董卓進京,袁紹見勢不好,溜之大吉了,最後落腳於河北之地,藉著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名號,這袁紹也算是攢下了一些實力,而後曹操昭告天下,起兵反董卓的時候,袁紹和他大哥也都去了,袁紹還被封為聯軍總盟主,當時袁紹得了便宜,便念想起袁術畢竟是他的哥哥,有了好處也不能相忘,所以便封了袁術一個聯軍糧草官的官職,既不用上前打仗,也不用性命堪危,而且押運糧草還是一個有油水的活計!

    袁術見他這個弟弟對他還算不薄,當時也就合起伙來,算計高飛,不過雞飛蛋打,倒是濺了自己一身,所以才有在虎牢關前,袁紹給高飛提靴的一段!

    後來聯軍不了了之,袁術引兵回壽春,袁紹引軍回河北,各不相提,如今之時,這袁術卻突然給袁紹來信,所說者卻是一個好消息,對於袁術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要稱帝,自然會先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自己的弟弟袁紹。

    袁紹看完信件,得知袁術想要稱帝,而且壓根就不是來詢問意見的態度,因為這個袁術已經決定了,他要在下個月的良辰吉日,焚香禱告,自稱帝王。

    袁紹驚愕不已,當即表示袁術惹下大禍了。

    雖然袁紹並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是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他還是瞭然的,如今之天下,獻帝雖然零落不知何地,各方諸侯群起而攻之,但是各方表面上都並未反抗漢室正統,而他這個傻大哥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獻帝未死,他竟然敢登基自立,真是大膽不已!

    說一句實話,如今天下紛亂,情勢正如當年的秦末,有能力者揭竿而起,然後事情又不是那麼簡單,當年的秦朝暴虐無度,而且六國之人早有反心,所以才能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從者如潮,而如今的天下百姓都想要安居樂業,誰肯再起戰事,只是各個諸侯心懷鬼胎而已,當然這點道理,袁紹是想不出來的,他的心思很簡單,他大哥袁術太笨了,而且還有一點,按理說袁家他袁紹才是嫡系,哪裡有庶出之子作天子的道理!

    所以要稱帝也應該是他袁家的袁紹才對,不過袁紹雖然有此之心,卻沒有他大哥這麼大膽,所以隱而不發!即袁紹還有對他哥哥稱帝的嫉妒之心,所以袁紹是萬般反對!

    田豐見到袁術的信件之後也是大吃一驚,稱帝之事,對於如今的情勢還是太突然了一點,不亂是誰,因為獻帝還沒死呢,漢室雖然名存實亡,不過依舊沒有人敢去痛破這層窗戶紙!

    而袁術來信的意思也很簡單,袁術稱帝,是他老袁家的榮耀,袁紹這個做弟弟的當然應該前去祝賀,向天下率先表明承認他自立為帝,而袁紹當然不會從了袁術的心思,當下便寫信給袁術,稱與袁術斷絕關係,不認兄弟,而且率性向天下表明袁術稱帝,他袁紹第一個反對!

    當時袁紹的回信傳到壽春的袁術手中的時候,袁術也是勃然大怒,其間孫策一直在袁術的大帳之中。

    話說長沙太守孫堅,征討荊州劉表的時候,不幸中劉表部下黃祖之伏,被亂箭射死,而當時其子孫策,年方十七,勇猛善戰,接著他老爹的屍首,痛哭涕下,當時戰局已定,長沙敗退,而孫策繼承父親意志,誓要殺了黃祖與劉表,報此殺父之仇,不過孫策的實力實在是微弱,不得已,孫策率領一眾的長沙父老,投靠在了袁術的門下。

    袁術與孫堅相識,雖然在孫堅離開虎牢關的時候,袁術曾經攔截其人索要傳國玉璽,不過袁術倒是喜歡孫策這個少年郎,意欲重用,而且袁術還有一個盤算,就是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

    孫策在袁術門下,能征善戰,為袁術打下了不少的地盤,剛剛才從廬江而回,而廬江太守不敵孫策,自願獻出其地與袁術。

    孫策征討廬江之地,得勝而回,而此刻孫策在袁術的大帳之中等待,卻是有別意,因為半刻鐘之前,他已經把父親遺留下的傳國玉璽獻給了袁術。

    孫策之所以會把傳國玉璽獻出,實乃是圖謀從袁術手中借得兵馬,以做起兵圖事之根本。

    當孫策把傳國玉璽獻出的時候,這個袁術便起了稱帝的心思,當即寫信一封,給他的弟弟袁紹,不想卻在袁紹處吃了一頓臭罵,袁術當然心情不佳,久久才反應過來孫策還在身旁,便問道,「之侄緣何在此?」。

    孫策稟告道,「父仇未能得報,幽恨不已,奈何此時我孫氏一族都在曲阿縣,正為揚州刺史劉繇所逼,恐被其害,今日孫策欲借雄兵數千人,渡江救族省親,恐將軍不信,所以方才特意獻上傳國玉璽!請將軍答覆」,孫策的眼睛落在了袁術的書案上。

    袁術見到書案上的傳國玉璽,放下省悟過來,「哦,賢侄,原來是此事啊!」,隨即轉換過思路來,從袁紹的謾罵聲中脫出,倒是笑道,「吾非要你傳國玉璽,今日權且留在此處,我借兵五千,馬匹以前與你,平定曲阿之事之後,可速速歸來,念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

    孫策跪地表謝,隨即領著兵馬千人,並著舊將程普、黃蓋、韓當三人,起兵渡江。

    其時,在孫策領兵離開袁術營帳的時候,有一人從軍帳中追來,孫策見之,乃是相識,

    其人姓呂名范,汝南人士,是袁術身邊的謀士,不過呂范見袁術豎子不足與謀,便意欲離開,正見到孫策,便意欲同往,原來這呂范和孫策的父親孫堅交好,少小曾經見過孫策,以為虎父無犬子,心奇之,此時正好得見,這呂范便投到孫策的門下,以為輔佐。

    孫策見是呂范,算起來應該是自己叔叔一輩,便以禮相待,心中大喜,然而孫策卻並不急於行軍渡江,乃行到厲陽地界,便駐兵下寨,呂范不解道,「伯符何故停軍?」。

    其實呂范早就知道孫策獻給袁術玉璽之意,借兵是真亦是假,那傳國玉璽乃是燙手的山芋,所以孫策並不想要留在手裡,獻給袁術卻也正好,還能從其手中騙來一眾兵馬,一箭雙鵰之計,當然是妙,不過既然是從袁術手中騙兵,當然得快速離開袁術的勢力範圍,不然等其發現,豈不是難以脫身?

    孫策笑道,「你可知道這一箭雙鵰之計乃是何人所出?」。

    呂范略有疑色,「伯符獻上玉璽,難道這計策會是他人所出!」。

    「呂范先生以為此計如何?」,孫策問道。

    「甚妙,玉璽正中袁術心坎裡去了,所以借兵之事袁術自然不會疑慮!」。

    孫策心情甚好,終於要擺脫袁術的束縛了,只是輕聲說道,「袁術笨拙,安肯發現公瑾之妙計!」。

    呂范聽聞「公瑾」二字,便會意道,「可是那廬江人士,號稱『美周郎』的周瑜周公瑾?」。

    孫策點頭稱是,其實孫策與周瑜乃是同年相生,少小便相識,更是以兄弟相稱,當年在廬江的老家裡,這孫策與周瑜,年方十一二歲的時候,便是身子挺立,相貌英俊,被左右鄰里稱為,「美周郎」,「美孫郎」,不過後來這孫策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追隨父親孫堅左爭右戰,在戰場裡浴血,所以樣貌也硬朗了幾分,不過對於「美孫郎」的名號,孫策還是受的起的,不過相較而言,周瑜的英俊之貌更勝一些,所以江東之人提起周瑜周公瑾,沒有不知道「美周郎」的名號,不過相較於樣貌來說,周瑜的謀略武功都要更勝一籌!

    呂范恍然大悟,「難道周瑜周公瑾正在厲陽?」。

    孫策陡然下馬,他沒有回答呂范的話,便是表示肯定,而孫策駐軍的地方乃是一處竹林之旁,而不遠之處,便是一片蔥鬱的青青竹林,鳥語之聲遍佈,雲淡風輕,如若不是戰火紛飛,呂范見此情景,倒是真想在此地落腳,尋覓到一處空曠之地,蓋上一間竹樓,愜意隱居,而呂范之所想,已然被周瑜提前做到了。

    因為在孫策漫步走進竹林之後,便隱現一座小巧的竹樓,而竹樓之前,有一張躺椅,竹身編製,而躺椅之上,儼然有一人躺居,以蒲扇遮住腦袋,正在大曬太陽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