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鬥戰西遊

正文 第007章 悟徹道德真妙理 文 / 悟空道人

    話說悟空到了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當中已有兩日,這兩日飲食起居都由無生指點,他也裝作懵懂,從頭開始學習,也算是修身養性,打磨自身了。道無處不在,哪怕是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也自然有它道理。

    這日,須菩提叫來無生,從袖子裡拿出一棵桃樹來,這桃樹上結有七七四十九顆大桃子,將之交給無生,囑咐無生將桃子分成七份,把桃樹種在三星洞後邊的爛桃山上,又單從另外一邊的袖袍裡拿出一顆桃子給了無生去煉丹。無生知道,這乃是天庭蟠桃母樹上結來的桃子,吃一顆就少一顆,師父這一下拿出四十九顆來可真是讓人心驚膽顫。

    「孫悟空乃是女媧晶石所化,這晶石是天地靈根所生,與蟠桃有同源的道理,所以要讓他吃足四十九顆才能發揮最大效果,我這一次也是下了血本,厚著臉皮去找來五十顆桃子,這單出來一顆便送給你拿去煉丹吧。」須菩提祖師很平靜地說道,卻讓無生心頭掀開了驚濤駭浪,這孫悟空值得如此培養嗎?

    無生去爛桃山上種了桃樹,掛上七顆桃子,摘下四十二顆放入寒玉匣中保存,只待來年花開結果的時候將桃子再掛上去。

    悟空跟隨無生上了後山,山路難行,無生卻如履平地,腳步如飛,悟空勉為其難跟上,這師姐還是如當年一樣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啊!

    到了後山上,悟空看到桃樹後就不由欣喜,當下摘來一顆桃子送入嘴裡,咬了個滿嘴生香,甜味浸人心脾,他已非那個懵懂猴王,吃下桃子後立刻就感覺到有充盈的力量,心頭暗想這桃樹怕是寶貝,自己能夠一朝頓悟無上妙法,恐怕也是這桃子的功勞。

    「師姐,這桃子好吃,你要吃嗎?」悟空問道。

    「不吃,仙家中人不食人間煙火,你喜歡吃的話,自己吃就好了。」無生笑道。

    悟空吃了七顆桃子下肚子裡去,桃核亂扔,無生卻將桃核收了起來,他便哂笑道:「莫非師姐喜歡吃這桃核?」

    無生面孔略微發紅,斥道:「你這猢猻,就會亂說!這桃核我拿回院子裡去摘下,來年便可開花,優美景致。」

    悟空心中暗忖這桃核怕是也能煉成什麼丹藥法寶之類的,不過卻不好多說,吃飽了肚子,便跟著無生學習,無生只將一些《道德經》、《逍遙游》、《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給悟空熟讀,卻不教道法。悟空而今已非吳下阿蒙,元神短暫超脫天道,領悟許多道理,越讀這些書就覺得越有味道。

    無生對於悟空不懂的地方自然也是耐心解答,不由暗自吃驚,這猴子學術驚人,如果放在民間為官的話,恐怕也是能夠入翰林,官居一品的人了。

    悟空看無生吃驚於自己的學問,不由心中暗爽,前世因為不好學,沒少讓無生打板子。

    悟空跳脫天道,得以降服心猿意馬,而今為了強大自己,當然要努力追求道理,學好本事,要是再入了如來的手掌中去,那才叫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悟空也跟無生旁側敲擊須菩提來歷,不過無生卻是三緘其口,從來不說,只含糊兩句師父道行高深莫測云云。

    於是,悟空問過幾次,知道問不出來,便也不再問下去了,將心中的疑慮暫且按下,好好學習。

    不知不覺之間,悟空便已吃了七年的桃子,他知道,師父該傳授自己長生法了。

    這七年時間來,他潛心修行,砍柴擔水、打掃鋤園、澆花植樹,過著如普通人的日子,但卻不如以前那樣心浮氣躁,顯得氣定神閒,覺得如此平靜的生活,卻也是一種別樣的修行和體悟了。

    無生對他也是讚賞有加,不如前世那般對他動輒打罵訓斥,這倒讓悟空看到了師姐不一樣的一面。

    這日,須菩提開壇講道,眾弟子雲集瑤台之下,靜靜聽講。

    須菩提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龍鳳呈祥,異象紛呈,只聽得一干弟子搖頭晃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其中道理,何也?」須菩提心中一動,開始提問。

    氣(通:氣),乃先天之根源,天地所生,修行法術,便是要聚真氣於體內,修煉出三花五氣,才得成仙道,逍遙長生。須菩提這問題一問,弟子們都是不知,不由紛紛閉目沉思,卻只見悟空躍躍欲試。

    須菩提笑問道:「悟空,你可知道其中道理?」

    悟空急忙站起身來,高聲說道:「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人生有限,亦常處危險之中,故當貴生、重生、樂生、好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提高生存的質量與生命的價值,做到像神仙的生活一樣逍遙無礙,長存不亡的。所以,必須深根固蒂、生道合一、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神仙是可學的,他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人生的榜樣與生命的目標。人生必須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長生久視。」

    須菩提頷首點頭,心中詫異這猢猻竟然有如此學問,便又問道:「生。只此一字,何解?」

    悟空沉默片刻,須菩提不由失望,卻聽他又說道:「生,道之別體也!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宸,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稱最靈。性命合道,當保愛之。」

    「好!」

    須菩提撫掌笑道:「我再問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解?」

    悟空答得順暢無比,張口便來:「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祖師問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何解?」

    悟空答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祖師便問:「那我問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有何解?」

    悟空思量片刻,才道:「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再有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也,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說『玄之又玄』,眾妙皆從玄而出,故稱『眾妙之門』。」

    這話一出,天地轟鳴,那三十三重天上的太清天兜率宮中,老子張開雙眸,掐指算道:「竟然能解我《道德經》玄妙,大善,大善!」

    金角銀角侍立一旁,忍不住問道:「老爺,那經書讀來,甚是玄妙,怎會有人能解?」

    老子便微微一笑道:「你們學問做得不夠,所以不能知其所以然。」

    卻說須菩提聽了悟空這話,高興得是手舞足蹈,眾位弟子見師父失態,不由面面相覷起來。

    聖人之道,最接近天道,悟空卻超脫過天道,感悟造化,老子所著《道德經》,經他七年來日夜琢磨,終於理解其中一些深奧道理,此刻說出來,更是引起異象,使得天道轟鳴,有這等道理在身,就算不成仙,也可以在凡間朝代當中被人稱為「聖人」了。老子得道於開天闢地之時,最懂道理,曾化身李聃下凡點化孔子,而後孔子開創儒學,被稱為「孔聖人」,如果悟空進入凡間去講道理,怕是那些學者也得尊稱一聲「孫聖人」了。

    「好好好,悟空,你果然很好,竟然能理解《道德經》中深意,不愧是我教出來的徒弟!很好,很好!」須菩提又盤坐下來,對著悟空微笑讚賞,心頭快慰。

    他自然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懂,這《道德經》乃是老子所書,極為玄奧,他講道時,便也常拿此經來與弟子分說,弟子們卻難以透徹這本經書的玄奧,而今悟空一語中的,正合了須菩提心意,當然不吝讚賞。

    一眾弟子看悟空的眼神都顯得極為艷羨起來,能得掌教老師如此讚賞,定然少不了許多好處了。

    悟空心中卻暗自思索道:「師父跟我說《道德經》,莫非他是老君?那老君本事厲害,光是兩個金角銀角就把我鬥得蓬頭垢面的,他抓我去了八卦爐當中卻成全了我的火眼金睛,又讓我偷吃了不少丹藥……如此推理,倒也可以說得通啊!而且,他有那一氣化三清的神通,昔年他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這須菩提三字又與佛教有些淵源,莫非師父是老君的一個化身?」

    須菩提道:「悟空,你既已得道德真諦,我便要開始傳你道法奧妙了,我這裡有道字門中,三百六十旁門之術,不知你要學哪一種?」

    悟空忙道:「全憑師父安排。」

    須菩提祖師瞟了他一眼,開始詢問。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