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純愛耽美 > 三國征服者

《》章 節目錄 第八十八章 張揚被算 文 / 夜九星

    一個月後,楊安國領著三百楊家家兵以及從黑山軍中挑選出來的精銳近一千人到達了洛陽。張揚接報大喜,忙親自迎了出去。

    久別重逢,楊安國從常山來,張揚自然有許多事情要問,暫且略過不提,單說有了這一千精銳骨幹的補充,整個西園新軍才終於有了一個樣子。

    初步編組的結果,整個西園軍分成上軍營、中軍營、下軍營、左軍營、右軍營、助軍左營、助軍右營、典軍營八個營。其中上軍營擁兵三千,其他各營擁兵各一千,合計共一萬人,單從編製數量上來看已經遠遠超過了北軍五營。

    雖然自黃巾之亂後,為鎮壓各地的黃巾軍,北軍另增加了不少別部司馬營,實際人數已經大大超過編製數,增加到了近兩萬人,但因為大多分散在司隸各處,不如西園軍是集中駐紮,所以論對京城政壇的威懾力,西園軍已經超過了北軍,佔據了優勢地位。

    當然,西園軍畢竟是新建,雖然中下級軍官多為跟隨張揚征戰過的黑山軍精銳,但招募來的士兵還是以「菜鳥」居多,如何盡快將他們訓練出來又成了張揚面前的新的課題。

    接下來的近一個月,張揚幾乎每天都是在軍營裡渡過的。

    要將一群剛放下農具的「菜鳥」訓練成一隻進退有據,紀律嚴明的軍隊,所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是難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好在無論是楊安國還是曹操甚至是典韋都有足夠豐富的練兵經驗,著實幫了他的大忙。

    尤其是曹操,專門制定了詳細嚴格的軍規軍律,某些地方甚至可以稱得上嚴酷,比如訓練中的「連坐」制度——「一人不合格,全隊受罰;一人逃跑,全隊處斬」。

    張揚雖覺得不以為然,但實際執行下來,效果奇佳,不但訓練成績蒸蒸日上,而且儘管練得很苦很累,卻沒有發生一起逃亡的事例,這使張揚覺得當初的選擇是明智的。曹操果然不愧為梟雄,軍事能力很牛逼,自己要更加努力,盡可能的搾取曹操的價值,張揚心裡對自己說道。

    與此同時,張揚還特地向皇帝辭去了議郎的加銜,表面上當然是為了可以集中精力抓訓練,實際原因卻是因為郭嘉的建議——暫時避開在政事上與何進張讓的直接衝突,以維持住京城政壇暫時的平靜,爭取時間。

    冬天,正是瑞雪兆豐年的大好季節,但對於大漢皇帝劉宏來說,中平五年的冬天,收穫的卻是一連串的惡訊——先是匈奴持至屍逐侯單于於扶羅(原匈奴單于羌渠子,右賢王)因為不滿漢朝皇帝對殺他父親並篡奪其王位的須卜骨都侯的姑息政策,在并州起兵叛亂,並聯合白波賊騷擾河東郡諸縣;接著又是幽州的張純叛軍聯合烏桓渠帥丘力居等大舉南下,連破數十縣,使得河北諸郡一夕數驚;最後是青徐各地的黃巾餘黨死灰復燃,連占數縣,告急文書雪片一樣地飛到了京城。

    「朕這個皇帝還真是做得辛苦啊!」劉宏一邊在心中哀歎,一邊略顯厭惡地看著階下群臣在為究竟誰應該對此負責而互相攻擊。

    只聽何進道:「此次各地騷亂並起,其實事先已有預兆,前些日子的關東地震就是證明,此乃上天的警示;對此,司徒崔大人難辭其咎,要平息叛亂,先得平息天怒。」何派眾官忙跟著點頭附和。

    將天災單純地歸咎於個人,在現代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在漢代卻是常有的事。漢代設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分別對應「天地人」,若天現異象,則太尉常常要被迫辭官,同樣,地震洪水等也往往被歸咎於司徒。

    雖然實際上這往往都是朝內政治鬥爭的結果,但至少從檯面上來說是說得通的。因此何進將矛頭對準了司徒崔烈,雖然大家都知道其實是因為崔烈一向站在了張讓一邊的緣故,但一時倒也找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

    崔烈狠狠地瞪了何進一眼,出班奏道:「臣無能,導致上天震怒,自當領受處罰;但大將軍掌管天下兵馬,這彈壓不力之責也不可不究。」中官系眾官也紛紛出言附和。

    諫議大夫種劭這時站出來道:「地方治理本是地方上刺史太守的職權,怎可歸罪於大將軍?何況大將軍現在正在調兵平叛,此時勝負未知,諸位恐怕有點操之過急了吧?」

    張讓見勢頭不對,眼珠一轉,清了清嗓子出班奏道:「陛下,依臣愚見,崔大人一向忠心為國,雖有錯失,也不應相責太過,臣以為不妨將他降為少府,讓他戴罪立功。至於司徒一職,司空丁大人頗有德望,足可以勝任,請陛下明斷。」司空丁宮也是中官系的大將,在張讓看來,許相既然已經保不住了,由丁宮來接任當然是最理想,何況少府負責皇室的財產管理,是個「肥得流油」的要職,料崔烈也不會有什麼不滿。

    他這邊算盤打得精,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司隸校尉張溫和太僕黃琬對視一眼,出班奏道:「陛下,司徒之位,非資歷深厚,人望出眾之人難以勝任;光祿勳劉弘劉大人為人正直,素為朝野敬重,臣以為只有他接任司徒之位,方能服眾。」士林派眾官也忙出言附和。

    光祿勳劉弘是出了名的中立派,從來不參與朝中各派的爭執,為人又向來謙和,極具人望,張溫一提他,就連張讓也覺得有點棘手,至於何進就更提不出什麼意見了,因為他屬意的尚書周毖論聲望可遠不如劉弘。

    不過張讓可不是那麼容易妥協的人,腦子一轉,又奏道:「陛下,劉大人確實德高望重,不過按慣例,司徒之位向來由司空繼任,臣以為慣例不可破,至於劉大人可讓他接掌司空一職。」轉眼間他便做了一個順手人情,也讓士林派不好意思再跟他爭司徒的位子。

    皇帝劉宏聽了,覺得也很有幾分道理,便點頭道:「愛卿言之有理,就這麼著吧。」中官系和士林派眾官頓時齊齊拜倒在地,高呼「皇上英明!」

    何進爭了半天,雖然成功地扳倒了許相,卻讓中官系和士林派各取所需,自己反倒是連一碗湯水也沒喝上,氣得他差點吐血,只是形勢比人強,他一派之力可不是另兩派聯手之敵,只好生生嚥下這口惡氣,跟著拜倒,心中不由暗恨士林派趁火打劫。

    眼珠一轉,何進忽然心生一計,又出班奏道:「陛下,眼下河北河東以及青徐一帶各郡縣告急文書不斷,偏偏北軍現在又是兵力不足,只夠維持司隸地區的治安,不過好在現在有了西園軍,張將軍又向來以善戰知名,臣請陛下立刻發西園軍平叛。」

    西園軍新建還不到兩個月,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把這樣一隻訓練不足的新軍推上戰場,目的用心何在,在場眾人都是心知肚明,這分明是在報復士林派。

    因此盧植一聽就惱了,出班奏道:「陛下,大將軍此言不妥;新軍組建時間尚短,如何能上得了戰場?要派也應該派北軍去。」

    何進一聽,忙出言反駁道:「盧大人此言差矣,張將軍天生將材,由他領軍自然是無攻不克,盧大人難道對張將軍的指揮能力有什麼疑問嗎?何況現在朝內只有北軍和西園軍兩隻軍隊可派,若真像盧大人所言,新軍戰鬥力不足,那麼北軍一旦出征,京城的防守豈不危險,盧大人這是要置陛下的安危於何地呢?」一番話,讓盧植既不能贊成也不能反對,一時間只好啞口無言。

    這時候張讓在旁假意做起好人來,道:「陛下,臣以為盧大人的擔心確實有理,不過眼下軍情緊急,大將軍的話也未嘗沒有道理;依臣愚見,不如一面讓地方上先盡力圍剿,一面令張忠勇侯加緊準備,半個月後出兵,料想也應該來得及。」

    士林派眾人一聽,都在心中大搖其頭,訓練軍隊多半個月能有什麼大的改變,張讓這話明著是在幫張揚爭取時間,實際上卻是將派他出征的事來了個「板上釘釘」,可以說是在張揚背後猛推了一把。只是明白歸明白,這會兒卻是誰也想不出什麼好的理由來反駁。

    皇帝劉宏聽了,很是猶豫了一下。他並不明白何進和張讓的不良用心,只見是形勢所迫,他在心裡又覺得張揚的能力很牛逼,於是便點了點頭,道:「好吧,就這麼定了,立刻傳朕旨意,命校尉張揚加緊準備,半個月後,朕要在平樂觀親自為西園軍壯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