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在理教 文 / 戰靈子

    ps:與明末清初大多數民間宗教教派的教義思想不同,羊宰創立的在理教,以佛教信仰中的觀音菩薩為最高神靈,以道教內丹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倫八德為教義核心,通過「正心修身」內聖之道,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堯舜境界。為了保證教義的實行,羊宰定有八大戒律:不吸煙、不飲酒、不燒草香、不焚紙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書寫符咒、不養雞貓犬等。其中,以不吸煙喝酒為兩項最主要的戒律。

    以儒家五倫八德為教義核心,通過「正心修身」內聖之道,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堯舜境界。為了保證教義的實行,羊宰定有八大戒律:不吸煙、不飲酒、不燒草香、不焚紙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書寫符咒、不養雞貓犬等。

    一、簡介

    與明末清初大多數民間宗教教派的教義思想不同,羊宰創立的在理教,以佛教信仰中的觀音菩薩為最高神靈,以道教內丹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倫八德為教義核心,通過「正心修身」內聖之道,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堯舜境界。為了保證教義的實行,羊宰定有八大戒律:不吸煙、不飲酒、不燒草香、不焚紙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書寫符咒、不養雞貓犬等。其中,以不吸煙喝酒為兩項最主要的戒律。

    羊宰創立在理教後,先後在直隸8個地方收了14名弟子。清康熙四十五年(一七零六年)。羊宰回到歧山瀾水洞,從此再也沒有下山傳道。從那時至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止,又有十人上山皈依。是為歧山十大弟子。

    在羊宰親傳的二十四位弟子中,張吾山和毛芝蘭對在理教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張吾山見傭工尹松巖(又名尹來鳳)秉性忠厚,心地光明,做事有謀,便於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收其為徒。

    清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尹松巖在天津城西永豐屯建立了在理教第一座公開活動場地──積善堂公所,史稱西老公所。從此在理教以天津為大本營日益興盛。此外,上海、北京、瀋陽等地,也先後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建立公所。至少在清末。在理教已經發展成為遍佈南北的大教派。

    此後百餘年中,該教在天津、上海、北京、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江西及東北、內蒙古等地都很盛行。一九三三年成立全國性領導機構中華全國理教聯合會,各地相繼成立分會。全國在理教公所達三千個以上,信徒甚眾。一九四九年之後。在理教為反動勢力所利用。被政府取締。

    二、教宗

    早期在理教組織、教義、戒律都較嚴格,以至信徒服飾都與眾不同。約在光緒年間,因各地建立公所,宗教繁多,信徒大量增加。各地公所編印的寶卷與期刊等宣傳品甚多,但其內容頗不一致;其道統、儀節等,各地都有很大差異。唯戒絕煙(包括鴉片煙)酒這條戒律,各派始終奉行不渝。在入教儀式上。信徒和「引保」要發下宏誓大願,「領眾」(傳道師)要諄諄告誡:此戒律重如泰山。倘有違犯將終生顛倒,永無順遂之日。各公所都大量發放戒煙藥物,或配備醫生施治。其他規戒有孝順父母、和睦鄉里,戒殺、戒貪、戒淫、戒妄,只准行善不許作惡等。入教時傳道師傳授「五字真言」,即「觀世音菩薩」五字。平時只准在心中默念,不許出口,據稱如此即可「求順」;遇到大災大難則面向東南高喊三聲,可逢凶化吉。

    三、教規

    該教主張三教歸一,不強調供奉偶像,公所中除聖宗(即觀音)像及羊祖、尹祖像外,沒有其他神像。只燒檀香,不許燒線香。沒有法器,只有葫蘆、艾瓢之類。叩頭稱「下參」,其姿勢與常人稍異。信徒可在家供奉聖宗像,每天下參53次;默念真言,或誦讀《白衣觀音神咒》等。領眾號稱出家人,實際上是老而無依,被認為有「道行」的信徒。做了領眾即長駐公所,不再回家住宿。信徒有男有女,男稱大眾,女稱二眾;女領眾稱法師。該教每年有三個節日:農曆三月十一、十月初三和臘月初八。但一般只慶祝臘八。事先廣為捐募,屆期公所要搭棚、懸燈結綵,舉行一種名為擺齋的宗教儀式。在某一公所屬下的信徒都要去「捧齋」。這一天還要「點理」(收新道親儀式)、「放法」(選定下任領眾儀式)、吃素席、捨「結緣豆」等。

    在理教創立時,羊宰並沒有建立一套組織制度。尹松巖接掌教權後,在理教的組織制度才逐漸完備。尹松巖自稱領正,下設承辦、催眾、擋眾、坐山等教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設幫、培、監、護四座,協助領正處理教務。

    在理教的歷代領正均以「來」字命其法名,以表示身份平等之意,並始終貫徹「傳賢不傳子」的教權繼承製度。領正生活費用自理,或由信徒自願供給,因此歷代教宗與各地領正均沒有因傳教而致富,一直過著布衣粗食的儉樸生活。

    早期在理教具有明確的反清復明思想,但隨著清政權的日益鞏固,這種政治意識也就逐漸淡化乃至消失了。特別是尹松巖接掌教權並建立公所以後,在理教由秘密運作走向公開活動,日益變成一個以戒食煙酒、興辦公益事業為宗旨的宗教慈善團體。

    四、影響

    在理教的宗教活動主要為擺齋和朝聖。擺齋一般在臘月初八舉行,齋款為募捐所得。朝聖是祭掃羊宰和尹松巖的墓地。尹松巖掌教時,開始以擺齋所剩餘款,派人到津城內外大街小巷救貧濟困。此後,歷代教宗與各地公所領正繼承這一傳統,都將濟困扶危、興辦公益事業作為在理教的主要任務。進入清道光朝以後,鴉片流毒全國。在理教不失時機地將戒食煙酒、尤其是戒吸鴉片作為重要任務進行宣傳與執行,並製作戒煙藥膏向社會發放。

    在理教於清光緒九年(一八三三年)被清廷認可,並迅速發展成為盛行全國的大教派,甚至連維新志士譚嗣同也於戊戌變法前在天津加入在理教,以探其如此盛行之奧秘。

    &nb

    sp;此外,在理教還舉辦一系列慈善救濟事業,如光緒末天津在理教建立公善社,引導世人愛惜字紙,向寡婦發放救濟款物,對貧民死亡施捨棺匣,掩埋無主屍體等,以及春季種痘,夏施暑藥,冬捨棉衣等。一九一三年,李毓如與理門聞人苑鑒聯合北京理門公所徒眾,組織中華全國理善勸戒煙酒總會,出刊物《理鋒》。此後各省紛紛成立分會。

    一九三三年,全國性的領導機構「中華全國理教聯合會」成立,各地相繼建立分會,使全國在理教公所達三千個以上。抗日戰爭時期,北京理門首領謝天民勾結日本,成立中國理教總會,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據理門張國祿回憶錄,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六年,北京理門徒眾有十萬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