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第三極崛起

正文 第156章 百廢待興(四) 文 / 青木雙翼

    警察是這個時代相當黑暗的一個群體,可謂有官身的黑社會,一番調查考核,居然合格的所長不到兩成,楚峰還有些猶豫全部替換會不會引起動盪,期間卻爆發了民眾投訴警察所長的群體**件。

    若是楚峰的整頓警務工作在各廳之前,或者他的免職考核過程公佈於眾,恐怕民眾不與官斗的心理不會出現投訴的事情,張恆民眾在見到高層大動的情形後,有看到所有警察所長都被免職,以為楚峰是要拿這些人法辦,有些苦大仇深的,自然豁出去伸冤。

    這麼一來,別說兩成,不被投訴的幾乎沒有,多多少少的都有敲詐民眾的行為。楚峰知道趙子贇的想法和決心,而警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關係穩定,加上他自己也嫉惡如仇,於是乎,全體所長都被正式免職,部分罪大惡極的還被抓起來審訊,其餘的則是開除不留用,除了幾名有正義感的探長榮升所長外,其餘所長全部從軍隊調用。

    先不管繼任者如何,單憑這個舉動,民眾叫好聲一片,楚峰見民心可用,乾脆對警察也進行民眾的投訴考核,這造成張恆幾乎所有警察的大換血,近八成人員脫下了警服,成了普通人,一時間不少人人心惶惶。

    警務整頓的直接結果是張恆的社會治安迅速好轉,新任警察從軍中轉來,也多為普通人出身,經過浴火重生的三十一軍士兵,在思想和素質上都不是以前那些警察可以比的,張恆民眾開始得到趙子贇給他們帶來的紅利,別的不說,受到欺負,很多民眾都敢去找警察幫忙了。

    其次是張恆城市的一些變化,最大的當屬下堡南邊大片田地被省府購置,大批人員進入,開始建設房屋,好事者一打聽,才知道這裡將要建北方大學和察哈爾醫學院,連同更靠南的察哈爾職業學院,以及橋東本來就有的省立師範學校,察省一下子出現了四所高等學府,很多年輕人的興奮溢於言表,心裡期盼著學校趕快建成,他們要成為第一批學子。

    還有一個給民眾帶來直接影響的變化就是察哈爾職業學院在一邊繼續建設的同時,刊登了告示,在察省招收三千人左右的學員,為正在建設中的張家口鋼鐵廠和發電廠培訓工人,這引發了一波報名潮,不過讓不少年輕人有些鬱悶的是,職業學院居然有學歷的上限!凡是經過高等教育的一律不招!這讓緊經過初等教育的人欣喜若狂。

    正當民眾對此不解之際,一份新報紙出現在張恆街頭,「察哈爾日報?」民眾紛紛掏錢購買,不料報童很是開心的說道:「察哈爾日報,十天免費!」

    這是一份半官方的報紙,除了是出錢的股東外,省府並不干涉日報的運營和報道,第一任主編李再興年齡並不大,剛滿四十,他是經過三輪競爭後才獲得這個位置,別人不清楚原因,他自己是猜到一點的,和來參加競爭的其他有經驗的主編相比,他一直強調新聞的**性,是唯一提出省府不能因為是股東而干涉報道的人。

    十天免費的法子並不是他提出來的,陳淑珍把他找去後提出必須盡快發行,李再興是有些不滿的,報紙不比商號,要發行就必須有新聞的來源,他現在記者都只有一兩個,其餘人還在談,如何發行?

    不過陳淑珍接下來的要求他認為也對,新一屆的省府各方面有很大不同,很多做法都聞所未聞,省府廣發告示也不是個辦法,通過報紙宣傳,並進行一定程度的解讀是一個路子,於是,這察哈爾日報提前出現在公眾眼前。

    這第一張報紙首先就解讀了察哈爾職業學院的做法,原因很簡單,張家口鋼鐵廠只是需要培訓熟練工人,拒絕高學歷的是因為察省各口還需要大量的人才,在國外、省外讀過大學的,可以參加各廳的招考,到更需要他們的位置上去,別的不說,光興辦教育,就需要大量的教師。

    有了察哈爾日報,察省的一系列作法都第一時間告知了民眾,記者還從深層次進行瞭解讀,隨後的教育改革引起了熱議。

    根據南京教育部的規定,察省採取的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兩年沒什麼太多疑問,不過小學不再分初等、高等,統一為小學校,這種調整也是因為察省的教育經費增加後,沒必要因為經費問題分設初等、高等而定的,對於邊遠一些地區,恐怕有些問題,教育廳對此的調整方式是由省立小學校在這些邊遠地區設置和原來一樣的初等小學校,解決因為學生和教師數量過少,不適宜單獨設校的問題。

    初高等小學校合併辦學以前也有過,這沒什麼新意,引起爭議的是察省的其他幾項規定,其中小學校不再分設女校,採取男女同校是一個爭論點,畢竟小學校到了六年級,不少女孩子也到了十三到十五歲,讓不少守舊的人擔心。

    這還算勉強能接受的,教育廳居然宣佈中學雖然分設女校,但並不反對男女同校,當然,男子是不會去女校的,主要還是因為距離和費用問題,可能會出現女孩子去讀男校的情況,這別說民眾有想法,學校也有怨言,管理起來難度大多了!

    除了這個問題,還有兩個變革爭議頗多,一個是中考和進一步深造的規定,初中和高中都有畢業考試,考題由教育廳組織後統一出題,以作為下一步深造的參考,至於深造,有些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初中畢業只能進入職業學校或者高中,而不能進入高等學校,進入察哈爾的北方大學、醫學院,甚至是已有的師範學校必須高中畢業,這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是個打擊,以往師範學校是不少人的出路,現在好了,怎麼也要多讀兩年才行。

    此外是課程改革,按照南京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規定小學課程為國語、社會、自然、算數、勞作、美術、體育、音樂、書法、道德倫理九門,不含黨義,這個調整還不大,但中學的就比較大,初中,高中都為必修和選修,其中初中必修課為國語、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八門,選修課為外國語、美術、音樂、衛生、軍事訓練、古詩詞幾門。

    高中則進行文理分科,不管文科理科,國語、數學、體育、哲學、文化史和科學概論為必修課,而作為偏文的,專修課為外國語、國文、現代文學、社會學,偏理的專修課為高等數學、化學(物理)任選一、生物、實驗學。

    和南京的《中學課程暫行標準》相比,察省的初中明顯學習科目要多,其次是高中,和教育部的普通、農、工、商、師範的分類完全不同,僅僅是採用了普通科裡的兩個偏文偏理的分組,這種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延長了教育時間。

    職業學校在察哈爾還不算太普及,初高中的改革讓很多人難以接受的就是原本屬於高中範疇的師範居然高於高中,進入師範需要高中畢業,當然,這裡面也有特例,那就是美術、音樂、體育這些科目有特長的初中生可以直接申請讀師範,但和高中升入師範的學生相比,學習時間要長一年,達到三年。

    高等學校自然是自主招生,每年一次,教育廳只是規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學年限和內容,察哈爾職業學院為例,初步設定的科目有工業、農業、商業、醫療衛生、社會、蒙學、機器應用六科,分初等和高等,初等兩年,高等兩年,不論初等高等,畢業後都可以申請到高等學校深造。

    其實這個教育改革內容在省府也是爭議不斷,只是趙子贇堅持,這個內容王頌花了不少心血,趙子贇認可這個內容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師本身就是從事教育的,王頌對馬麟提出的方案修改後,曾經給他解釋過,小學和初中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系統知識,高中和高等教育才是培養專業化的人才,同時,王頌是不太贊同學生過早進入社會工作的,按照這個方案,從職業學校初等出來,也需要十一年,以七到九歲年齡段入學,到進入社會那一天,是十八到二十歲,比較理想的一個年紀。

    課程設計上,王頌也是煞費苦心,首先便是把外國語列為選修課程,這個是他自己都深惡痛絕的科目,在現代,堵死了很多有才華青年的路,其次就是增加了小學裡的書法、道德倫理和初中選修你的古詩詞等,他希望一些傳統能夠延續下去,這是千年傳承下來的精髓。

    爭論的最後結果是趙子贇顯示出少有的蠻橫,不管別人怎麼說,就照這個!有教材的先用現教材,沒有的編!

    好在察省的教育規定小學是必須讀的,初高中到不盡然,很多民眾認為省府沒強行規定,也就不再糾結此事,只有男女同校一事吵吵了很多年。

    明面上的變化吸引了不少人目光,暗地裡的一些大動作就沒那麼引人注意,為減緩察東一線的防守壓力,陳振林帶著參謀部的人去興安嶺沿線走了一圈後,實施了一個計劃,這個計劃讓張學良一度苦笑不已。

    進入察東的主要線路有三條,一是從圍場出來後,沿灤河支流北上到多倫東,與經棚到多倫的路合在一起,從紅花山一線進入多倫,一條是從圍場出來,過灤河,與豐寧到多倫的路合圍一條,由森吉圖北上多倫南部,第三條是從豐寧出來經大監到枯源。

    三條路中,最好的是第二條,但多倫南部不是很好防守,陳振林硬是調集大批**,將森吉圖附近河流上的橋樑全部炸毀,並把森吉圖到多倫的這一段路炸得一塌糊塗,大坑是一個接一個,還有幾個小山被直接炸塌,將道路完全堵斷,騎馬過個人沒什麼問題,走大車就不可能了。這樣一來,察東勉強通車的只有圍場、經棚到多倫和豐寧到枯源兩條,陳振林終於可以放心重點加強多倫東面的防線。

    這個舉動自然是為應對以後日軍進攻,不過此時張學良看下來卻是別有滋味,察哈爾毀掉最好的一條路那基本上是和他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若不是考慮民間還有往來,張學良相信,另外兩條恐怕都保不住。

    楚峰在整頓張恆警察之後,除了加緊憲兵組建外,另外的重頭戲就是兩個局,特別安全局需要在外大量布點,這有張瑞幫忙,難度不大,也就是在北方,南京、上海這些地方先期弄些茶館、飯店、商號什麼的,做些不引人注意的小生意,真正是軍事情報局有些棘手,按照趙子贇的設想,楚峰需要建立一個情報分析科和一個偵聽破譯科,兩個科都缺人。

    楚峰不得已開始在各廳尋找動電訊的人才,恰好耿臻義到陳振林處匯報電話公司的事情,陳振林覺得電報電話恐怕有些相通之處,便隨口問了他一句有沒有懂電訊的人。

    不料耿臻義一句話讓陳振林凝視了他好一會,耿臻義當時問道:「敢問陳軍長是找破譯電報的人嗎?」

    看著陳振林的表情,耿臻義也知道自己的話有問題,他急忙解釋道,他並不懂這個,是察哈爾電話公司成立後,有幾個山西的人來找活計,說他們在太原是做電報的,想著以後電話電報業務都是要弄,耿臻義就把他們留下來,幾人水平確實厲害,好奇之餘,耿臻義便問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幾人也不避諱,說以前是太原電訊處的,主要做破譯電報的工作。

    「你知道他們為何要來察哈爾嗎?」陳振林問道。

    「據他們說,太原電訊處幾個核心人物都走了,閻錫山因此對他們也頗多懷疑,他們說做他們這行,最忌諱不被信任,待在山西恐怕有性命之憂,便帶著家人來張恆,指望到電報局這些地方找個活計。」

    「把名單給我,注意保密,今天我們的談話不要向任何人說起。」陳振林道。

    耿臻義寫了幾人的名字,回去後還時不時關注幾人,他覺得陳振林要他們的名字是有用意的,不過出乎他意料,近乎一年,沒有任何動靜,直到三三年初,才有人來將幾人帶走,隨後耿臻義便接到通知,幾人已經加入軍職,對此他是流了冷汗,察哈爾居然考察了幾人這麼長時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