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混在1275

正文 第六十一章 米與箭 文 / 哥是出來打醬油的

    建康城東南一帶,大多住的都是普通百姓,秦淮河便是從此處的上水門流入城中。同為一河,這邊卻不似烏衣巷那一帶的繁華熱鬧,河邊婦人來此都不過是淘米洗衣罷了。

    府內的平糴倉便建在此處不遠,這處倉庫是前任知府馬光祖親自選址所建。從倉庫的建造到籌款、選用倉吏、管理制度的制訂,他無不都是親力親為,整處倉庫區佔地極廣,內有大小糧倉上百處,常年貯米超過二十萬石。

    在隨從的簇擁下,劉禹和胡三省騎著馬走進了倉庫區的大門。由於汪麟的回歸,胡三省主動將自己府庫鑰匙及帳冊交給了他,劉禹便打算讓胡三省管理糧草軍資等事務,這也是他原本在大軍之中的事職。

    據倉吏所言,倉中的米糧都是去年秋收之時上繳來的,劉禹在一個打開的糧倉中摸了一把,帶著殼的稻穀還有一股泥土的清香,這讓吃慣了免淘洗大米的他有些恍惚。

    「這附近幾處的倉中都有三,五千石不等,整個平糴倉冊上所載總共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一石,可供全城軍民三個月之用。」領頭的倉吏細細地解釋道,胡三省在一旁翻看著賬冊,不停地點著某處詢問。

    每個制度之下都有它的潛規則,劉禹雖然對這些不太懂,但也清楚肯定不會是那麼簡單。歷朝歷代,倉吏被稱為「碩鼠」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只是希望事實和帳面上的出入不要太大。

    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兩人將整個倉庫區的數百個糧倉一一轉到,直到午時,才謝絕了倉吏吃飯的請求。兩人騎馬來到中街的一處酒樓,在二樓的隔間裡,劉禹揮手摒退了閒雜人等,整個隔間就只剩下他們二人。

    「太守勿惱,某已經細細查看了,雖有出入,應不會太大。」胡三省看到劉禹的神情,也不廢話,直接先給了他一顆定心丸。

    「實情如何,休要瞞我,趁著現在還能補救,遲則恐不及。」劉禹並不是擔心沒有糧食的問題,而是不希望自己一天到晚地就為了糧食跑來跑去,那樣的話不僅無趣,而且非常累。

    「某先觀察了那倉吏神色,並無驚惶失措之處,如此就說明問題不大。數百個糧倉,如要作假,手段不外乎那幾種,太守與那倉吏相談時,某暗中用軍士的長槍探了幾處,並無異常。因此雖不敢保證所有糧倉皆是如此,但估摸著問題不大。」

    「那你先前所說出入是指何意?」聽到胡三省的話,劉禹鬆了一口氣,只要沒有大問題就好,哪怕只有一半,也能撐上一個半月,而戰事卻未必會持續那麼久。

    「有幾處大小與帳上所記似有不符,待胡某接管之後,定會查探清楚,那也不過是千石左右的出入,無礙大局。」胡三省久歷公事,軍中那般巨量的過手都難不倒他,何況這類。

    一千石,如今戰亂,米貴錢賤,最多也不過就是一千兩銀子。對於一個這麼大的平糴倉來說,光是一年下來的各種損耗就多少了,劉禹點點頭不再多問,點了酒菜與胡三省開始吃喝。

    除了用於平抑糧價,儲備賑災的平糴倉,城中還有專供禁軍之用的軍糧,加上魯港搶運回來的,總數也有十多萬石。就算這些都用完了,城中大戶哪個沒有自己的小倉庫,別的不說那左家一次就拿出了五千斛,眼都不眨一下。

    吃過酒飯,胡三省自去處理他的事宜,劉禹與他作別,帶著隨從去往城中別處。和糧食相比,這個也是守城戰中非常重要的資源。

    歸仁坊位於秦淮河另一端,與平糴倉隔河遙遙相對,由於它的大部分區域屬於軍器監,因此附近的百姓通常都叫它「軍器坊」。

    軍器監並不僅僅是一個衙門,它下屬有東西作坊,皮角場、作坊物料庫。每一院、場、庫,都相當於一個大型的手工業作坊、工匠動輒上千人,甚至幾千人。

    作坊內部又有較為精細的分工,除八作司外,還有廣備攻城作。廣備攻城作又分為火藥作、青窯作、猛火油作、金器作、火器作、大小木作、大小爐作、皮作、麻作、窯子作等。

    知軍器監葉應及此刻正在弓弩院中,作為前相公葉夢鼎的兒子,他不同於自己其他的兄弟,對於詩書經義興趣不大,卻熱衷於這類技術研究。因此雖然只是個不大的官兒,卻讓他幹得津津有味。

    劉禹來這裡之前也沒有通知葉應及,並不是他想搞什麼突然襲擊,而是臨時起的意。兩人在這之前只能算是認識,相處的時候並不多,劉禹在葉應及的公房等了片刻,就看到他搓著手進來。

    「不知太守駕臨,告罪,還請稍待片刻,容葉某清洗一下。」葉應及拱拱手,命人奉上茶,劉禹也不以為意,嚴格來說他們兩人並沒有隸屬關係,軍器監是直屬樞府所管的。

    等葉應及洗了一把臉換了身衣裳再出來,劉禹暗中打量了他一下,身材偏瘦,樣貌英俊,只是有些不修邊幅。兩人重新見了禮,分頭坐下之後,葉應及便開口問他來意。

    「葉少監,劉某前來確有一事相詢,不知如今你這裡,庫中還有多少箭支,作坊一日可產多少?」米與箭,便是他今日關心的所在。

    「這個麼,半月前某曾向汪招討稟報過,那時庫存尚有各式箭支四十餘萬支。上次城中叛亂,叛軍搶了一處庫房,損失約有二萬餘,經過幾日生產,目前庫中與那時相差無幾,約摸是四十餘萬支,太守若是要詳數,還容某去查查便知。」

    「目前監中金作有工匠三百餘人在打造箭頭,另有四百餘人每日可製出合用箭支八千餘支,主要還是原料供應不足,精鐵,已經所餘不多了。」葉應及歎了口氣,他也知道劉禹所來為何,全城守兵近四萬,這點存貨分到每個人才十支,這能撐多久?

    劉禹聽到葉應及的話,一時沉默了下來,魯港那批物資裡,偏偏守城最需要的普通箭支沒有多少,儘是些刀槍甲冑之類。如今看來,還是得回後世想辦法,至少箭頭需要大量,而總裝可以放到城裡,組織流水線式的生產。

    在葉應及的陪同下,劉禹參觀了軍器監所屬的各個作坊,一看之下還真讓他大開眼界,沒想到宋人對於軍器的生產和管理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比如說:他在油作坊那裡看到了一個箱子狀的物體上伸出兩根鐵管,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居然是噴火器,看到工匠操作下管中噴出的長長火焰,劉禹對於古人的智慧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火器作坊也讓他驚奇不已,各種各樣的火器琳琅滿目,什麼火箭、火球、火蒺藜。甚至還有一把竹筒做的「突火槍」,從原理到外型都已經接近了近代的燧發步槍。

    一路讚歎著看過去,一個名為「震天雷」的物品再次吸引住了他,這個鐵殼球狀物非常像電影「地雷戰」裡民兵做的那種土地雷,上面突起部接出一根引線,內裝火藥,爆炸之後產生大量鐵片殺傷敵人。

    「此物點燃後投出,既可用於投石器,也可使力士扔之,十步之內,中者粉身碎骨,絕無幸理。」葉應及見劉禹很感興趣,在一旁為他解釋道。

    「葉少監,如有可能,還請多產此物,他日守城,定有大用,在某看來,餘者皆不如它。」劉禹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東西,自己的投石器再加上它,劉禹不禁沉浸在yy中。

    葉應及點點頭,這東西生產起來並不困難,如果沒有鐵殼,陶殼也是可以的,殺傷雖然小一點,卻也很是可觀。經過這番參觀,劉禹對於葉應及的能力有些刮目相看,此人幾乎什麼都瞭解,而且不是泛泛之輩,這是一個技術官僚啊。

    在劉禹知府衙門的那間播音室外,姜寧正陪著金雉奴在聽平恨生說書,因為所配的對講機用光了電池,所以他被自己父親派回城內報告最新戰報。岳爺爺的故事,幾乎每個軍伍之人都聽過,但說得如此精彩對姜寧來說還是頭一次,只是他的注意力並非完全在故事上,身邊這個舉止奇特藝高膽大的女孩好像更吸引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